烟稻共舞,产业融合铺就乡村振兴“金银路”

2025年09月11日 01:17:47 中国城市网

阡陌纵横,稻烟相映。在福建三明沙县区的广袤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烟叶与银浪翻滚的稻谷交织共舞,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近年来,沙县区始终秉持“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通过政策筑基、科技赋能、产业延链“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走出一条生态友好、集体财富积累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政策筑基:守好“饭碗田”,稳产保供固根基

沙县区将烟稻产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致富增收的“双赢棋”,通过政策红利精准滴灌,持续推动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永久稻烟田建设及集中流转的通知》,划定万亩永久稻烟田保护区,并全面推行以村集体为主的3年以上稻烟田土地集中流转,户均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为产业融合筑牢“地”基。

同时,配套推出烤房建设、种植补贴、子女教育、贷款贴息等十余项惠农政策,吸引外来农民安心落户、专注生产。来自云南昭通的“新农人”王德恩,2010年起在夏茂镇规模种植烟稻,如今管理着“好烟稻”家庭农场,并在政策支持下顺利流转7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效益显著,他由衷说道:“各种福利和政策帮助,让我们外来户既省心又安心。”

image.png

图为沙县区夏茂镇中街村连片烟田航拍。 曾怡鸿供图

科技赋能:种出“智慧田”,提质增效创新机

以“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沙县区推动农业生产向数字化、机械化转型,为传统烟稻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区组建无人机数字化团队,开展烟田航巡与生产指导,并推广北斗系统农机机耕服务2万余亩。叶聪聪是沙县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夏茂镇西街村的包村烟技员,面对田里的“铁家伙”感慨道:“现在验收时,面对北斗系统加装的农机起垄田块,就不用再去拿着测亩仪饶田‘刷步数’了,打开平台核对数据就行,可省了我们不少力气!”

此外,在数字指导、智能烘烤、质量追溯等环节同步发力,当前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超80%,机耕、采编等专业服务率达90%以上,烟后稻实现100%社会化服务,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事重新焕发新质生产力。

image.png

2024年12月,专业化服务队使用北斗系统大型旋耕机进行机耕起垄作业。 曾怡鸿供图

产业延链:拓宽“致富路”,融合增收促共赢

借助“沙县小吃”的品牌效应,沙县区局(分公司)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烟稻产业“接二连三”,让产业融合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产业链条“链”出价值。依托谢华安院士在夏茂镇建立的中国稻种南方研发展示基地,建设起千亩烟稻产业综合体,稳定发展“翠碧一号+明1优臻占、越光米”的优质稻米组合,当前综合亩产值超过了7500元,农民户均年收入突破50万元。

image.png

图为沙县区烟后优质稻米——越光米。 曾怡鸿供图

农旅融合“融”出风景。借势“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的旅游热度,联合村委会打造“田间画廊”和稻烟田观景带,配套开发雪茄烟叶试种、农事体验、小吃品鉴与红色足迹融合的观光线路,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就业增收“富”了口袋。烟稻产业的融合,直接在家门口架起致富桥梁,直接或间接带动1500名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以烟稻为笔,绘振兴画卷。沙县区将继续深耕产业融合沃土,让每一寸土地释放增收潜力,让袅袅炊烟升腾起更多幸福滋味,在希望的田野上持续奏响乡村振兴的“致富强音”。(曾怡鸿)


责任编辑:韩利

产业融合农业三农农民农村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