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青年是推动发展的先锋。2025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一梦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扎根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湖上村,以“药育青苗,青春守护文化根脉;深耕基层,药教融合再启新程”为主题,创新设计“童行”课堂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启智、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固本的系统化教育实践,为乡村儿童搭建起综合素质提升的成长平台,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乡村素质教育的特色路径。
一、五育融合与系统设计:构建乡村素质教育新生态
团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三维一体”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在德育层面,依托“熠梦同行”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项目,通过主题宣讲课程,将爱国精神融入历史叙事,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智育环节采用“学科辅导+智力开发”双轨模式,针对数学基础薄弱、科学知识欠缺等核心需求,开发七巧板进阶训练、拼图逻辑思维训练等教具20余件,开设多学科趣味课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体育模块以“运动强体,协作奋进”为主题,设计不倒森林、手脑协同等素质拓展项目,坚持“健康第一”体育教育理念。美育实践深挖中药文化内涵,通过“浙八味”药材知识卡片制作、中药植物创意绘画等活动,提升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劳育环节则结合当地中药材资源,组织儿童亲手为家长制作中药香囊,在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价值,增进家庭情感。
二、文化赋能与地域特色:打造中医药育人新载体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团队立足磐安“江南药镇”地域特色,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其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活动中,团队系统梳理“浙八味”“磐五味”等道地中药材知识,通过中药认知主题美育活动,让儿童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开设“生活中的化学”模拟实验课,以中药成分为研究对象,引导儿童探索科学奥秘。这些实践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乡村儿童在文化浸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三、校地联动与资源下沉:探索协同育人新格局
团队坚持“需求导向、资源下沉、共建共享”原则,构建起“高校+乡村”协同育人机制。活动前期,通过与湖上村村委会联合开展需求调研,走访287户家庭,精准锁定乡村儿童教育痛点;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红色书屋”实践点,制作科普手册、历史时间轴等教具,打造长效学习阵地;与村委会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宣讲现代养生知识,演示八段锦、养生操等传统健身方式,实现党建与教育服务深度融合。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特别实施“1对1学业帮扶”计划,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累计服务6-12岁儿童260余人次,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思。
四、趣味实践与长效浸润:创新教育服务新范式
为破解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形式单一的难题,团队创新采用“沉浸式体验+长效化服务”的教育模式。开发“沉浸式教学包”,包含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互动问答卡片等教具,将“两弹一星”历史脉络转化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开展“七巧板创意拼搭”有奖挑战赛,激发思维活力;组织“中药拼图挑战”“香囊制作亲子活动”,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增进情感交流。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团队与当地建立“实践基地+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掌握趣味教学方法,确保教育服务的持续性。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乡村儿童暑期教育空白,更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此次实践活动,“一梦同行”团队以青春之力践行教育为民宗旨,通过五育融合的系统设计、文化赋能的创新实践、校地联动的资源整合、趣味浸润的服务模式,为乡村素质教育注入新活力。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教育服务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