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阴山北麓,秋日的草原依然绿意盎然。作为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的重要战场,这里正在通过创新性的生态治理模式,书写着一幅生态与民生和谐发展的新画卷。
乌拉特后旗突破传统“一禁了之”的简单做法,探索出“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在潮格温都尔镇,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6亿元建设的万峰红驼养殖示范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占地993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配备了高标准驼舍、智能化挤奶厅和环保型粪污处理设施,可容纳1.6万峰戈壁红驼进行科学化养殖。
该公司总经理李建军介绍,基地创新推出“母驼租赁”“合作经营”“公寓式服务”三种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公司+基地+牧户”的共赢模式。按照每峰母驼每年2400元的租金标准,牧民只需寄养10峰母驼,年均可获得2.4万元稳定收入。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禁牧后牧民的养殖难题,又确保了持续增收。
据统计,自2023年运营以来,该基地已带动56户牧民参与,累计发放租金880万元,推动当地红驼养殖从分散粗放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升级。
这一成功实践是乌拉特后旗系统推进草原生态治理的缩影。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文斌表示,通过“户禁、村养、乡管”的新型经营模式,全旗已建成24个“托养所”,托管牲畜6.88万只羊单位。同时,发放各类补贴超过100万元,有效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治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数据显示,2024年初全旗草原超载率高达334.7%,经过系统治理,8月份已降至34.2%,预计年底将进一步下降到8.65%,草原生态正在快速恢复。
与此同时,当地还大力推进“放牧转种草”工程,结合“三北”六期项目建设,带动8个嘎查、15个合作社和13户牧民种植草场20.96万亩,支付以工代赈资金4359万元,吸纳3271人次就业,让牧民在生态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作为我国北方防沙治沙的重要屏障和阴山北麓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乌拉特后旗将继续完善“人防+技防”监管体系,谋划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广袤草原重现生机,让牧民生活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