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徐州市委组织部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召开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建设使用观摩推进会,与会人员先后走进睢城街道后园社区、聚蜂同行社工服务站、兴美城市广场等服务站点,实地察看设施配置、询问服务细节、倾听劳动者心声。这场以“学经验、找差距、促提升”为核心的推进会,拉开了全市优化新就业群体服务的序幕——让快递员、外卖骑手、货运司机等户外劳动者的“急难愁盼”,有了更精准、更贴心的解决方案。
“以前夏天送外卖,汗湿的衣服就没干过,想找个阴凉地歇会儿都难;冬天手冻得握不住车把,想喝口热水得绕到几公里外的店里。现在好了,驿站就在送餐路上,累了能坐、渴了能喝,手机没电还能充,心里踏实多了!”在睢城街道后园社区暖“新”驿站里,刚送完上午最后一单外卖的骑手李师傅,正坐在窗边的休息椅上,捧着从饮水机接的热水,脸上满是舒展的笑意。
这座依托后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暖“新”驿站,藏着不少“贴心设计”:12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专门划出200余平方米作为新就业群体服务区域,饮水机旁整齐叠放着一次性水杯,微波炉上贴着“热饭建议时长”的温馨提示,应急药箱里不仅有感冒药、创可贴,还特意备了防暑降温的藿香正气水和缓解关节酸痛的药膏;角落的阅读区,除了党报党刊、生活杂志,还摆着几本儿童绘本——原来,社区摸准了不少骑手“带娃难”的痛点,联合20余名志愿者开起了“小哥食堂”和少儿托管班。
“我们社区常住人口3.62万,辖区里有11家机关单位、3所医院、2所中小学,每天奔波的外卖骑手、快递员就有上百人。”后园社区党总支书记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介绍,“小哥食堂”每天中午提供两荤一素的热乎饭,只收成本价;下午四点半放学后,托管班的志愿者会帮骑手接孩子、辅导作业,“把服务做到他们心坎上,才能让这些为城市奔波的人,在社区找到‘家’的感觉。”
县城另一端的聚蜂同行社工服务站,是徐州市首家新业态就业群体专属社工站,这里即便到了晚上10点,依旧灯火通明。刚跑完跨省货运的司机王师傅,正坐在按摩椅上放松肩膀,旁边的桌上放着刚用微波炉热好的盒饭。“跑长途最愁的就是半夜找不到歇脚地。以前只能在服务区凑合,现在这里24小时开门,累了能躺会儿,遇到烦心事还能跟社工聊两句,比在车里硬扛舒服太多了!”
社工站负责人递来的服务手册上,列着满满当当的“暖心项目”:17名专职社工加50余名志愿者(其中12名是党员)轮班值守,除了基础的饮水、充电、热饭等服务,还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有司机因长期跑长途压力大,心理咨询师会定期上门做疏导;每周末,社工站还会联合附近医院的医生开展义诊,免费为骑手、司机测血压、查血糖。站点墙上贴满的感谢便签,成了最动人的“成绩单”:“孩子在托管班很开心,我跑单也安心”“义诊时医生提醒我血压高,现在已经开始调整作息了”……一笔一画里,都是新就业群体的真心认可。
在兴美城市广场,另一处人气十足的驿站正热闹着——40多个“小哥专属座位”几乎坐满了等单的骑手,有人在热饭,有人在给手机充电,还有人拿着商户送的优惠餐券讨论“中午吃哪家”。“以前等单只能在商家店外站着,冬天冻得手发麻,夏天晒得头晕。现在能在空调房里歇着,还能跟同行聊聊天,特别舒心。”外卖骑手张姐开心地说道。
作为睢宁县城最热闹的商圈之一,兴美城市广场聚集了200余家商户,每天往来的外卖骑手超过300人次。从2018年6月广场党支部成立起,“服务骑手”就成了党支部的重点工作:7名党员骨干带头摸排骑手需求,特意在东门腾出100平方米空间建驿站;党员商户牵头组建“商户联盟”,定期给骑手送优惠餐券、免费饮用水;遇到节假日,还会组织“骑手节”,给大家送头盔、手套等防护用品。
“骑手们每天帮商户送单,解决了我们的‘配送难’,我们为他们搭个歇脚的地方,是双向的温暖。”兴美城市广场负责人笑着说,如今驿站日均服务200多名骑手,不少骑手还会主动帮商场维持门口秩序,“这份互相体谅的暖意,让商圈更有烟火气了。”
即便在涉农社区,暖心服务也没有缺席。金城街道邱圩社区毗邻251省道,每天有上百辆货运车从这里经过,社区党委依托17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一处货车司机驿站。驿站里的配置,处处透着接地气:大容量冰箱能让司机存放干粮,恒温茶吧机保证24小时有热水,墙上挂着的雨伞、雨衣供临时取用;最让人安心的是,驿站还安装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接受过专业培训,能应对突发情况。“跑长途就怕身体出状况,有了AED,我们心里也多了份底气。”社区党委工作人员说,驿站日均服务十多位司机,已然成为户外劳动者信赖的温馨驿站。
从城区的社区、商圈,到涉农社区的省道旁,睢宁县157个暖心驿站能实现镇街全覆盖,靠的是一套“不搞花架子、只办实事”的“组合拳”:选址时,紧盯新就业群体高频活动的临街地段、商圈入口、交通要道,让站点“抬头能看见、抬脚能走进”;资源整合上,盘活党群服务中心、银行网点、企业闲置空间等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累计整合各类场地资源超1.2万平方米;建设标准上,严格落实“有休息区、有充电点、有饮水处、有应急药箱、有免费无线网络”的“五个有”要求,确保基础需求不打折扣。如今,这些驿站就像散落在城乡的“温暖灯塔”,织成了一张“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服务网,稳稳托住了新就业群体的幸福感。
“让每一位为城市奔波的劳动者,都能在需要时找到歇脚的港湾、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不仅是睢宁县暖心驿站的建设初心,更是徐州市推进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的目标。
“睢宁的实践证明,服务新就业群体,关键在‘精准’和‘用心’——精准对接需求,用心解决难题,才能让服务真正落地见效。”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推进会上表示,下一步,徐州将在全市范围内选取204个服务站点开展优化提升,拓展七大类服务项目,坚持“小切口、办实事、解难题、重服务”,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党工建指导员、律师、心理咨询师、青年志愿者等专业力量进站点,推动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形成联动机制,把“一次性服务”变成“常态化关怀”。随着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关怀举措越做越细,“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正在徐州的大街小巷徐徐展开,让每一位为城市发展辛勤付出的劳动者,都能切实触摸到城市的温度、收获满满的幸福。(徐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