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安徽省天长市:“三治融合”铺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2021年04月19日 19:03:57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天长市建设小游园,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刘世军摄

天长市推行移风易俗“接地气”,讲文明新风“入人心”。刘世军摄

天长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铺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刘世军摄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天长市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德治涵养文明乡风,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乡村治理“治”出了乡村新面貌,2018年度美丽乡村验收位列安徽省县级第一,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2019年6月,天长市乡村治理案例成功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同年12月,天长市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14个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为乡村振兴铺就幸福底色。

协商议事

提升乡村自治原动力

惊蛰时分,万物复苏。走进安徽省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绿水绕田的生态美景尽收眼底,文创产品研发基地硕果累累,川桥水库风光旖旎、鱼虾肥美……在社区党总支书记伍凤春的带领下,社区党组织通过党群民主协商议事,激发了基层自治活力,既增强了集体经济,又圆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向阳社区由原街北、浮山等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积近7000亩,但由于水利条件差,田块面积小,机耕路不通,土地流转时,多个居民组面临土地流转不出去或被承包大户压价的窘境。

“以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总不能撂荒吧?”伍凤春说。2019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伍凤春召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土地流转问题。大家一致建议,争取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解决这个共性问题。虽然有了目标,但想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工作量大,事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面临迁坟及菜园赔青等问题。

“钱从哪里来?遇到矛盾怎么办?镇政府虽然有指导性意见,但我们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必须经过群众的充分讨论,只有经过沟通,才能减少矛盾和阻力!”伍凤春坚定地说。经过讨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均认为,只要努力,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社区“两委”意见统一后,大家又分头征求各居民组老党员、退休干部、乡贤们的意见,大家都说,高标准农田改造是一件大好事,既利当前又利后世。

意向定了,居委会邀请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代表等一起协商,最后达成共识——改田不调田,迁坟、菜园没有赔偿,占用庄基地等关键的地方要农户认可,有80%的农户同意就可以推进该项目。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9年10月,郑集镇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落地并给了向阳社区来实施。在随后7个多月的时间里,伍凤春带着协商委员会成员走进田间地头、大棚农舍和果林,现场安排施工进度,调解矛盾纠纷,将4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成功,赢得众多社区居民的普遍赞誉,成为群众自治协商村务的典型案例。

“这是旋耕机,那是收割机、播种机、开沟机……我们还有5台无人机放在另外仓库里呢!”立春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长亭村,在写着“农机大院”牌子的钢结构棚子里,整齐摆放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大型农机具,一旁的天长市恒丰农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林祥如数家珍。

“这些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成了我们种地的‘好帮手’,提高了种田的科技含量。”昌丰家庭农场种田大户陆甘昌不禁感叹道:“现在当农民基本上不用下田干活,不用披星戴月,也能按时上下班,用农业工人称呼更为合适啊!”

“我们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放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长亭村党总支书记董来有介绍,该村依托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流转集体土地5500亩,在大圹圩农场的示范带动下,大力推广高效、优质的粳稻、粳糯稻种植,全村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经加工的“倮倮”牌有机大米,畅销长三角,所产农产品品质好,市场评价高。

崇德向善

提升乡村德治向心力

日前,记者走进天长市金集镇芦柴村,最吸引眼球的是村务宣传栏里的“村规民约”:提倡勤恳实干、反对铺张浪费、革除陈规陋习、关爱老人妇女儿童、严禁打牌赌博、维护生态文明、支持产业发展……18条“约定”已成为村民群众自觉践行的行为规范。

“起初,我们心里也没底,总担心村民对‘村规民约’不买账,怕大伙儿不支持。”谈起2019年着手制定的村规民约,金集镇芦柴村党总支书记程长明向记者坦言,多年来,村民在操办婚丧喜庆事项中,存在铺张浪费、讲排场等现象,每户每年人情支出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不少家底薄的人家愣是被沉重的‘人情债’压弯了腰。”现在不一样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成新风。

同时,天长市也在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将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公约纳入村规民约。2020年,全市就有3000多户主动取消了计划举办的宴席。天长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基层社会治理等有机融合,打好“建、管、用”三张牌,充分利用好辖区内文明实践基层站所的“一场两堂三室四廊”以及文化广场、喜庆堂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发挥民政、农业、工青妇等部门和群团组织以及文化志愿者联合会等力量,组织开展家风故事会、“好家风好家训”、“孝亲之家”和“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树标兵,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营造文明乡村浓厚氛围,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地生根,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教化行则民风淳,家风清则民风朗。”现如今,一面面掩映在农家院落的文化墙,引导着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身边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村民崇德向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沃野千里的皖东大地上,处处涌动着清爽的文明之风,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刚性约束

提升乡村法治保障力

“古有‘六尺巷’经典美谈,如今,在我们村也有互谅互让的‘七尺田’现代佳话。”去年10月,广陵街道长亭村双尖组村民张某某与王某某因田地界址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而引发了激烈的矛盾纠纷。接到警务助理反馈的信息后,该村“两委”依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将当事双方聚在一起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法理。并请该村民组的村民代表及双方当事人到田头确认。最终,在民警和“两委”干部现场开展法律法规宣讲教育下,双方握手言和,各让出1米,促成了2米多的机耕路,方便了群众通行,解除了双方多年“心结”。

2020年以来,运用“网格+调解”“政府+民间”“行业+专业”等矛盾纠纷多元排查调处手段,该街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累计排查矛盾纠纷310件,化解286件,化解率92.2%。

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最有力保障。近年来,天长市在各村(社区)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以村级法律服务微信群作为基层民主法治阵地,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提供场所,让村民切实感受法律服务零距离。在第二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祝涧村,村里将法治宣传标语、法理常识绘成文化墙,一幅幅彰显深刻含义的“画面”浅显易懂,村民随处都可看、可学。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广宁村,则邀请村里法律顾问举办普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宣传讲座,引导农户主动拆除违章搭建,对污染环境、违法建设等行为则联合街道综合执法队严管重罚,“管”出效益,“罚”出文明,做到治脏不留死角、治乱不留情面、治差不留隐患。

乡村要振兴,治理需到位。如今,天长市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氛围愈发浓厚,实现了从“对手”多到“帮手”多、“被动”多到“主动”多、“看法”多到“办法”多的有力转变,“三治融合”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最终达到“人人参与、户户受益”。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4月19日  第12 版)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越玥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