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城市更新如何补齐非遗文化空间短板

——访非遗保护及城市规划专家刘畅

2022年12月13日 21:02:29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张阿嫱

刘畅参与“文化城市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陈乾摄

刘畅参与规划的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全域旅游项目景观。受访者供图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德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智库成员、世界遗产专家协会(德国)副秘书长、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刘畅看来,以往我国非遗工作还是重在保护,其活化仍相对薄弱,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中非遗文化空间的缺失。城市更新则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可以激活空间价值,修炼城市内功。

刘畅曾在德国留学、工作过10年,博士毕业于德国勃兰登堡科技大学遗产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深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国际工作。

2014年回国后,刘畅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且主持了菏泽文化生态保护区、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景德镇昌江区重点文化片区等多项规划,将非遗保护落实到城市空间中。2021年,其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路径、影响强度和机制研究”相关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国城市报:您是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也主导了许多城市规划项目,能否结合茶文化谈谈您对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看法?

刘畅:茶技艺与茶习俗申遗成功,可喜可贺。我曾经多次参加非遗大会,也亲历了我国一些非遗项目的申报,茶技艺与茶习俗成功入选来之不易。

我国一直是非遗大国,入选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数量达到43个,世界第一。一方面,这是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体现,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带来更大机遇;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非遗保护的责任与担子比较重。

这次我国茶技艺与茶习俗申遗成功,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也大有助力。茶文化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传统的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及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是茶元素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文化空间中的再现。而新的与茶元素相关的文化空间,如与健康、休闲、养生、洽谈、场景消费等相关的空间也在不断涌现。这些文化空间的营造,正是以前部分城市在建设中重视不足的地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这类文化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需要城市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作出相应的引导,探索找到这些空间、营造这些空间的路径,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

在我主持的科技部“文化城市建设与关键技术”课题研究中,就发现文化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而非遗是形成城市文化空间非常重要的资源。京剧、皮影戏、茶技艺与茶习俗,以及许多其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都是落到具体的城市空间之中的。我们要用文化空间引导的方式,来促进城市的综合性发展。

中国城市报:茶技艺与茶习俗申遗成功,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有一定的提振与启迪意义。您也提到了要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城市空间中,请您展开谈谈?

刘畅: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空间中落实,让非遗生根落地开枝散叶,是我在工作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城市更新是在城市中找到这些空间、营造这些空间的重要途径。

我国有43个项目被列入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00多个子项——这些都是巨大的文化宝藏。如何保护和挖掘这批宝藏,发挥、提升它们的价值,使其成为一份活的宝藏,延续新的生命?这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往针对非遗的工作还是着重在保护,其活化仍相对薄弱,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中非遗文化空间的缺失。城市更新则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城市更新的大背景是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的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品质提升,通过更新的方式将城市中环境较差或者利用效率较低的空间通过物质环境的提升、各类功能的注入,来激活空间的价值,即修炼城市的内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城市更新类型上包括老旧厂房、老旧社区、历史街区、公共广场、公园、文化空间等,囊括了大部分类型的城市空间。目前,城市更新项目着重物理空间打造,对文化塑造的精神空间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前一阶段城市开发方式的惯性使然。比如很多城市会注意到古建筑、城墙、寺庙等建筑实体的保护活化,而附着存续在城市空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方面,许多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任务繁重紧迫,缺少具体的抓手与平台,城市更新刚好可以成为这样的抓手与平台;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更新在文化空间的塑造方面也存在很大需求,亟需好的文化IP、文化资源来打造软实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优秀且富有特色的文化瑰宝,其能够串联起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唤醒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觉,缓解传统城市更新方式中文化脉络断裂的问题。

在2021年的北京设计周中,我策展的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就是一次非遗与城市更新结合的尝试。在法源寺的活动里,非遗文化的展示活化及非遗保护传承的公共讨论、推广、公众参与等环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城市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厚,城市更新的类型也很多元,未来两者结合的空间与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城市报:请您结合工作实践,为我们介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结合的经典案例。

刘畅:较早的时候,我就开始在主导的项目中探索非遗与城市更新的结合了。以往非遗的保护更多是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结合,我则在不同类型的更新项目中都做过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其一是我应江苏省宜兴市政府邀请,主导的宜兴茶旅项目,其中非遗文化空间的营造是项目最大的亮点。我提出通过打造茶文化慢生活区,将茶与生活美学联系起来。利用城市更新中筛选出来的一些老房子、老院子、旧场地,植入茶文化的一系列要素,策划一系列活动,打造“最美陶文化院落”“最美茶空间”等等,来实现一种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用非遗激活了城市更新中的文化空间。

其二是江西省景德镇市重点片区的城市更新。这本来是一个老旧住区的更新,但我认为不能仅仅着眼于固有模式,必须要用文化引导的方式来更新。景德镇有国家级非遗——手工制瓷技艺,而这个更新项目原本是景德镇瓷厂的宿舍区,是制瓷技艺发展历史的重要空间载体。我主张运用“文化力杠杆”的理念,通过制瓷技艺与时尚的结合,打造了一条陶瓷潮街。潮街保留了许多承载非遗记忆的历史空间,如宿舍楼、仓库等,项目将其或改造为时尚公共艺术品,或作为非遗商铺,同时通过空间序列设置了制陶技艺的互动体验空间等。陶瓷潮街作为非遗时尚文化空间,撬动了一整片空间的价值,平衡了更新的资金,也为原瓷厂宿舍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形象起到了提升作用。

其三是我主导的江苏省宜兴市龙背山森林公园的更新项目。作为城市中的森林公园,龙背山的生态游憩功能固然重要,但它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是市民文化休闲生活非常重要的目的地。我提出利用森林公园中一些原有的小场地,结合城市丰富的非遗资源,营造非遗市集、非遗直播间、非遗舞台、非遗艺术精品街等文化空间,让市民参与到非遗的活动之中。这成为了游客感受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国城市报:目前,在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结合方面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刘畅:首先,目前非遗保护和城市更新对彼此领域的关注还相对较少,二者结合需要引起双方的重视,两个领域需要多沟通多合作。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城市更新仍是两套系统,如何更好地融合仍待探索。目前的非遗体系更注重保护与传承,而城市更新更注重品质提升与开发效益,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二者如何更有价值地结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需要持续实践探索。

最后,并非所有的城市更新项目都适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这种结合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盲目地将非遗项目与城市更新项目捏合在一起,可能会适得其反。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2月12日  第15 版)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越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畅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