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意义重大。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探索有效策略,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语文学习,在“协同效应”中实现育人目标。
部分语文教师未能深刻领悟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内涵,对培养学生品德修养与文化自信还不够重视,常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能做到“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例如在汉字学习中,很多教师只重音和形的学习,却忽视了汉字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思政意义。以“立”字为例,教师只要求拼读、书写、组词,却未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完全忽略了“立”字的深厚内涵,其形如挺立在天地间的英勇无畏之人,点、横笔画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脚踏实地、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然而,教师思政意识及能力的缺失,导致学生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学习,错失了从汉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塑造良好品德与价值观的契机。
面对诸多问题,可采取以下有效策略以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思政教育的质量。
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是关键。教师思政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融入效果。因此,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定期参与思政专题培训,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思想根源上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才能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文课堂。
深度挖掘思政要素是重点。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从插图、文字等细节处挖掘思政内涵。如在阅读《黄继光》时,教师可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勇瞬间,感受英雄的伟大壮举和崇高精神。
“课内外一体”拓展思政空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倡导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后实践活动则是重要延伸。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能拓宽思政教育空间,增强教育实效性。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寻访文中的水井,实地感受当年红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可引导学生采访当地老人,了解更多革命故事,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感悟。
在整体建构中优化思政效果。语文学习涵盖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应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在识字写字时,不仅传授书写技巧,还可通过汉字演变讲述古人智慧与品德传承;阅读鉴赏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表达与交流中,鼓励学生分享积极向上的观点,培养正确价值观;梳理探究文学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整体建构,使思政教育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全方位、深层次地接受思政熏陶,实现语文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协同发展。
借助课本剧强化思政体验。表演课本剧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强化思政体验。以《梅花魂》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华侨老人等角色,在排练与表演过程中,体验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以跨学科学习升华思政教育。“构建全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各门课程相互关联,强化综合性与实践性,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巧妙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多学科知识体系之中,不仅能有效升华思政教育的内涵,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后,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美景;这一过程实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深度融合,学生在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创作中,深刻领悟到“爱自然、创美景”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环保意识与审美情趣,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内化为实际行动。
此外,关注学生差异、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完善评价体系等,都是全方位推进小学语文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03日第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