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公告,对拟发布检验检测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进行公示,拟增加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咖啡加工工等17个新职业,同时新增景区营销推广师、景区安全管理师、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师、智慧景区管理师、旅拍定制师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这些新工种不仅勾勒出未来景区运营专业化、服务智能化、发展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更折射出在消费升级和技术变革双重驱动下,文旅产业正加速从传统观光模式向品质化、个性化、科技化的新阶段跃迁。特别是旅拍定制师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跨界职业的出现,也预示着景区服务边界正在突破性拓展,行业人才结构或将迎来深度重构。
职业体系日渐完善
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层出不穷的技术新应用、消费新需求、市场新变化,正让“职业”二字拥有无限可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是从社会征集的近400份建议中层层筛选,并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书面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得出。”
实际上,自2018年启动新职业征集工作以来,相关机构和单位申报的新职业数量快速攀升。不过,从国家认定的标准来看,不是所有的新生岗位都能算新职业。
上述负责人称:“我们认定的新职业,是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但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需在社会性、稳定性、独特性等多方面满足条件。”
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此次新增的42个工种中,文旅产业相关工种占比不少。
对此,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新增工种中文旅相关岗位占比高,直接反映出国家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完善职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
“新职业是产业变革、升级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就业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我国文旅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此次新增职业呈现出文旅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比如消费升级需要新思路、新体验、新服务;体现具体分工的精细化、高质量化、安全化;行业未来或将更加融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变革趋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企业人才工作委员会委员汪张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完善的文旅产业职业发展生态,能够促进和引领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旅需求。
新增工种
旨在填补专业缺口
旅游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正经历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体验式、度假式、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形态转变的过程。受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影响,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新型旅游模式日益兴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旅游服务。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可持续旅游形态受到追捧。
据统计,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33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99个、重点镇19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处。
庞大的景区数量意味着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专门针对景区设置了多个新职业,比如景区营销推广师、景区安全管理师、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师、智慧景区管理师等。
在林先平看来,上述与景区相关的新增工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相关政策的细化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智慧旅游发展等。“新增的智慧景区管理师对应了数字化升级的需求,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师则呼应了‘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林先平说。“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是为了适应并促进“AI+文旅”的深度融合。”
文旅消费升级驱动行业变革,游客对体验品质、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的需求激增。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五一”假期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对5月1日至6日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总体来看,6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20889961条,日均34万条。监测发现,2025年“五一”假期,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消费服务、安全事故、景区管理、宣传规范等方面。
“游客投诉中,涉及服务不到位、安全隐患的占比仍较高,新增工种旨在填补专业缺口。”林先平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AI+垂直行业应用成熟度矩阵分析中,文旅产业AI贡献度位居服务业前列,AI应用的时空维度不断拓展,从文化基因解码到智能内容生产,都产出了颠覆传统文旅生态场景的爆款产品,打破游客的常规体验,激发出新的经济消费增长点。
当下的旅游体验中,可以说AI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游客出行前,用DeepSeek做旅游攻略,实现AI个性化行程定制服务;景区里,扫码即可拥有全天候、一对一的“贴身导游”;博物馆内,能见识到AI构筑的海底世界,与鲸“共舞”……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景区加速转型,布局和深耕智慧文旅新赛道。这也使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智慧景区管理师等新工种应运而生。
传统岗位迭代
推进过程仍存挑战
产业变革升级、技术迭代催生“数字新工匠”。在新鲜出炉的工种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智慧仓运维员等职业的涌现,直观展现了数字经济对就业形态的重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传统岗位正在经历智能化蜕变。
因此,也有不少人担心,对于传统岗位而言,新工种的出现是否会产生替代效应?
“替代谈不上,应该叫迭代。”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张德欣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有工种中,有的虽然没有具体名称上的划分,但相关职责中也有新工种的规定工作范围,这次只是更加聚焦,更为重视。工种与岗位的名称,一方面是体现了现有岗位的工作范围,另一方面是要适应新时代与新需求。
社会需求引领,消费升级孕育生活“造梦师”。当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消费市场呈现从物质满足向情感价值跃迁的趋势。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跟团游,而是渴望深度体验与个性化表达。此次新增的旅拍定制师等工种,正是这种消费升级下的产物。
尽管新工种的诞生彰显了文旅产业的活力,但其在推进过程中仍存挑战。
“最大的挑战主要还是如何落地实施及效果产出问题。”张德欣分析,首先是培训考核发证,这涉及教材、教师、经费,也涉及这些证书是否具备足够的含金量;其次是行业认可度,新工种的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更为明确,但培训考核后的人员是否可用、好用,是否与新工种名称适配等,都是现实问题;最后,是新工种人员的就业问题,比如具体哪里需要等。
张德欣认为,新工种的推广涉及入口和出口问题,需要产教融合来保障。因此,他建议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联合行业头部的创新型企业,共同打造新工种的培训考核认证体系。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19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