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中山广场鸟瞰。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党委创新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提供普惠性紧急救援服务。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长安社区开展“旱地冰壶初体验 智慧与欢乐齐飞”青少年拓展训练活动。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市场街道安图社区开展“舒心就业”手工艺品制作培训。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考察时提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沈阳市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深情问候,强化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积极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进社区,全面推开“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的“三零”工作室建设,扎实开展“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携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凝聚“善”的力量,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路径实施“伴”的行动,全力打造有爱、有善、有暖、有伴的幸福新社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沈阳市委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建强领导体系。2021年成立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2024年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在优化调整后的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领导小组)下设由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并组建国企、农村、社区、金融、机关、学校、医院、“两企三新”、党员教育管理9个领域的工作专班,每年年初制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点。市委常委每人建立1个社区联系点,每半年至少深入联系点1次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制度落实、总结推广经验。区、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包保社区,全市110个街道全部单独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并在市、区两级组织部门设立党建服务中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具体指导,推动任务落地落实。
健全组织体系。推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总支部—楼栋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将各类组织、各类人群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协商议事、共驻共建、项目领办、双向服务、考核评议等5项工作机制,普遍吸纳辖区内公安、应急以及水电气热等与基层治理相关的部门、企业作为成员单位,每月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会商研判、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双提升。
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四进四建”活动(进社区,建立双向联动机制;进支部,建立双向管理机制;进楼院,建立双向监督机制;进小区,建立双向服务机制),全面推行“党支部进小区(网格)、党小组进楼栋、党员服务进家庭”,连续26年开展“共产党员社区奉献日”活动,今年下派党员干部2.6万余人,组建1.5万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通过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岗位式、责任化管理,提供宣传政策法规、倡导文明行为、保护改善环境、守护社区平安、关爱重点人群等形式多样的服务,让居民看得见党旗、找得到党员、办得成难事,以实际行动叫响“党派我来的”。
动员居民群众。在居民小区持续开展“我是对门儿”“幸福敲门”行动,组织楼栋长、居民志愿者等面向独居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敲门入户问需求,提供出户助行、跑腿代办、临时照料等帮扶服务,并通过健全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同机制,广泛联系、动员各方面共同参与,不断壮大基层治理力量。
突出小区基础地位
推动治理关口前移
沈阳市委坚持把小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将基层治理重心向小区聚焦、向网格延伸,以解决小区中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直插基层,做到每个小区有人管、管到位、管得有条有理。
对老旧小区实施“软”“硬”环境提档升级。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同步推进。其中,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按照“一拆五改三增加”的总体思路(拆除违建;地下管网改造、线缆入地改造、防水节能改造、道路改造、绿地改造;增加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增加文体设施、增加安全设施),从2021年起,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1723个老旧小区实施环境设施改善和居住品质提升,许多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如今变成了花园小区、幸福大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坚持多功能、集约化、亲民性的原则,结合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将小区内废弃的锅炉房、自行车棚、闲置的房产整合起来进行改造,先后建设牡丹社区、文安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千山小区、安检法小区党群服务站等524个党建引领有力、服务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阵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组建“三长五员”工作专班。2022年,按照“一个小区、一个专班”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三长五员”工作专班,与社区工作者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根据基层治理、平安建设形势任务,2024年,按照“3+5+N”模式(3即小区点长、应急点长、荣誉点长;5即平安员、协调员、安全员、理事员、卫生员;N即就业专管员)优化调整“三长五员”工作专班6586个、5.4万余人。在平时情况下,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力量,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民生服务等小区治理各项工作;在防汛抢险、暴风雪灾害等应急状态时,立即激活战斗状态,迅速到岗到位开展工作,做到“急时响应、平时融入、人员下沉、合力共治”。
实施“同网共治”。聚焦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按照城市社区200户到500户标准划分网格1.5万余个,党建工作有效覆盖到网格,将水电气热等15个民生部门和服务企业的32项业务职责全部整合,将社区工作者、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等编入网格、散布在小区楼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构建“全市一张图”,形成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的全链条办事流程,做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建成覆盖全部1154个城市社区、63万余栋楼宇、797.2万条常住人口信息的“电子装户图”,所有城市社区均开通12345热线社区网格账号,为每名专职、兼职、专属网格员赋予盛事通APP账号,实现未诉先办、接诉即办、一办到底。
围绕为民便民安民
提升服务群众效能
沈阳市委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和平安稳定等问题,大力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进社区和“三零”工作室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
推进民生工程进社区。在舒心就业方面,针对社区居民获取岗位信息不畅通等问题,通过“沈阳业市”舒心就业服务平台向全市所有社区推送岗位信息,充分挖掘辖区内的招聘信息,梳理形成“小区15分钟就业圈”岗位清单,方便居民就近找工作。2022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9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9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在幸福教育方面,以“安全、健康、乐学、成长”为内涵,在全市所有社区开设“幸福教育课堂”,针对“一老一幼”需求,为社区居民送课21.6万节,涵盖中小学生国学、艺术、科技等兴趣类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满足老年人保健、书法、安全等学习需求。在健康沈阳方面,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545个,36.8万人享受家庭医生签约减免政策,推动医疗资源向一线集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达标率97.8%,医联体网格化布局覆盖率达100%。在品质养老方面,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群体保障范围实现社区全覆盖,为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突破50万人次、72万小时,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00个,运营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233个,通过发动邻里志愿力量、引进公益组织、与物业合作等方式确保可持续经营,月均提供服务达30万人次,让老年人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深化“三零”工作室建设。聚焦解决基层治理专业力量配备少、资源整合力度差、直接处置能力弱等问题,从2022年起,全市社区全部建立“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的“三零”工作室;结合基层治理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从2024年5月起,在全市开展“‘三零’工作室、周六不打烊”活动,在街道社区统筹下,把公安、应急、司法、信访等专业力量下沉一线,与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等,每周六针对社区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和居民的平安需求,集中开展各类送服务下基层活动,切实让平安建设领域问题足不出社区就能“找得到门、见得着人、化解得了”。2024年,全市社区安全事故同比下降66.4%,刑事、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35.9%和2.4%。
开展“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和“敲门”行动、“暖心”行动。2024年初,将“解纾暖”行动作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持续围绕“冬病夏治”“停车难行车堵”“燃气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深化“党派我来的”温暖行动和“我和你一起温暖这座城市”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紧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创新基层治理、维护平安稳定、办好民生实事等群众、经营主体关心关注的26类96项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问题诉求收集、问题推进解决、问题督查考核、制度成果创新“四项”机制,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等通过“民情恳谈会”“邻里议事厅”“村情茶社”等积极为基层治理献计献策,联动解决群众诉求,目前累计解决问题13万余件,办结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梳理形成网约车办证难等52个“解民忧”项目,“涉企工程停电不规范”“高层住宅小区消防隐患”等42个“高频”“高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办好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迈进,再到促进一个领域的工作提升,从而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同时,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任务,从2024年7月起,在全市开展“敲门”行动和“暖心”行动,全面摸清底数、完善装户图,发放包含272条措施的惠民政策包,对特殊人群和特殊群体进行“全覆盖”“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将符合认定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已为5472人提供医疗救助并落实免费服药政策。
完善激励保障措施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沈阳市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推动党组织向一线覆盖、干部向一线下沉、资源向一线集聚、政策向一线倾斜,切实做到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
下沉编制力量。全市从上向下跨层级补充调剂4600名人员编制,2022年、2023年全市新招录社区工作者近5000人,2024年面向退役士兵定向招录社区工作者656名,社区工作者数量由原来的1.1万余人增加至1.4万余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20人,提前实现“十四五”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名的目标。针对基层治理的形势需求,2022年—2024年期间向全市社区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副书记(挂职),下沉干部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与社区“两委”成员共同推进基层治理,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增强了基层治理力量,有效提升治理水平。
加强激励关爱。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职级化,实行“3类12级”管理,出台提高薪酬待遇、畅通晋升渠道等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的10条举措,按照人均500元/月标准,普遍上调社区工作者薪酬,调整后为人均5950元/月。为每个社区预核2—3个事业编制,进一步打通“社区工作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路径,目前已有27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事业编制。同时,通过对社区工作者采取正向评估与逆向评估相结合的形式,了解社区工作者对居民信息的掌握情况及群众对于社区工作的满意程度,切实引导社区工作者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强化能力培训。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区级普遍培训、街道兜底培训的方式,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领航”工程,依托沈阳大学、沈阳开放大学创办沈阳市两邻学院,针对不同任职年限、不同工作经历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差异化、阶梯式培训;注重发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文安路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胡静琴等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传帮带作用,组织优秀社区工作者分批到北京、成都等地进行工作式培训,每年实现1.5万名社区工作者培训全覆盖。
减轻基层负担。认真贯彻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在全省率先制发《2024年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清单》,设置了213个基层减负联系点,73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进一步优化街道(乡镇)、社区(村)权责清单和职责准入制度,建立社区层面报表“白名单”制度和基层治理“一套表”机制,严格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和违规借调街道(乡镇)工作人员,规范考核以及证明事项,清理“滥挂牌”1905块,推动社区去机关化、去行政化,整改“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160个,让基层党员干部有时间、有精力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沈阳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最根本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践行“两邻”理念,切实使老百姓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条有理管到位形成长效机制,让老百姓的苦有人问、问寒问暖问到家转化为自觉行动。
下一步,沈阳市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为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奠定坚实基础。(图片由沈阳市委组织部提供)
思考与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
践行“两邻”理念
必须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根本所在。只有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域协同”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责任链条,建立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落实机制,才能最大范围地形成基层治理“同心圆”,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必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社区治理不是基层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力量的“大合唱”。只有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路径,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把群众调动起来,把社会力量发动起来,吸引各类主体参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管,才能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谱写社区治理新篇章。
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试金石”。只有坚持群众关心什么、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担忧什么,就解决什么,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才能使得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相得益彰,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必须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抓基层、打基础是基层治理的长远之计、固本之策。只有大力推动编制和力量下沉,强化资源、资金等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增效,特别是推动社区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切实做到“为车减负”“为马赋能”,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中国城市报》(2025年06月30日第17-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