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赛道或再迎资本新玩家。
近日,以“产品主义”而闻名的巴奴毛肚火锅母公司——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巴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一旦成功上市,巴奴也将成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火锅连锁品牌,这也标志着中国火锅行业或将进入“高端产品派”与“服务体验派”分庭抗礼的新阶段。
以“毛肚+菌汤”的差异化定位的巴奴该如何破局同质化竞争困局?
以30%扩店速度
竞逐“火锅第三股”
公开资料显示,创始人杜中兵于2001年在河南安阳开设了第一家火锅店。2012年,品牌正式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其官网介绍称“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梳理巴奴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可知,巴奴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4.33亿元、21.12亿元和23.07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519万元,转为2023年盈利1.02亿元和2024年盈利1.23亿元。最新业绩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7.09亿元,同比增长25.7%;净利润5516万元,同比增长57.5%。
“巴奴在过去几年内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这为其提供了上市的信心。”上海夏至良时咨询管理公司高级研究员、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巴奴选择在当前时间点冲击港股IPO,可能是因为尽管餐饮行业处于逆周期,但头部企业仍希望通过IPO来确保现金流的充沛,并利用低估值时期进行融资。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巴奴此举是出于门店扩张需求,未来三年计划大规模扩店,需上市融资获取资金。”
门店数量方面,巴奴门店数量从2022年初的83家增至2025年3月的145家,其中2023至2024年新增60家,年均增速超30%。在扩张需求方面,巴奴计划未来三年大规模扩张门店,预计2025—2027年分别新开设约40家、50家及60家直营门店。
关于本次IPO募资金额用途,巴奴在招股书中也明确提到,拟用作拓展公司的自营餐厅网络,从而扩大地域覆盖并深化市场渗透;提升公司的业务管理和餐厅运营的数字化水平;用作品牌建设;用于供应链优化,包括中央厨房及卫星仓的建设及扩建;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通过IPO募资不仅能够为巴奴雄心勃勃的门店网络拓展计划注入强劲动力,更能加速其在全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从而显著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与市场占有率。这一发展路径已在行业先行者身上得到验证,2018年成功登陆港股的海底捞,正是凭借资本市场的赋能实现了全球化扩张的跨越式发展,最终确立其在火锅行业的“霸主”地位。如今,巴奴显然也有意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通过相似的扩张逻辑实现品牌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高客单价难掩净利短板
上市前景几何
今年2月底,杜中兵因“月薪5000元就不要吃火锅”言论引发争议,此后多次在抖音号上发布视频致歉。杜中兵称,“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月薪5000元就不要吃火锅,吃些麻辣烫就好了”等具争议性的话不是连在一起说的,“如果连在一起,就把真实本意曲解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巴奴的客单价偏高。根据招股书数据,巴奴2022年至2024年的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47元、150元和142元。尽管主打中高端的巴奴的客单价从2022年的147元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138元,降幅达6.1%。不过,竞争对于海底捞的客单价也从2023年的99.1元降低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95.7元。
然而,高客单价并没有带来更丰厚的利润。2022年至2024年,巴奴火锅净利润分别为-519万元、1.02亿元、1.23亿元,期间净利率由-0.36%增至5.33%。对比之下,同期海底捞净利率分别为4.42%、10.84%、10.99%。这意味着巴奴在盈利能力上仍有较大追赶空间。
那么,高客单价、低净利润的巴奴是否有望收割资本市场?
“巴奴在过去的几年里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不仅在营收方面有所突破,在门店数量上也有明显增加。同时,资本市场并非只关注短期利润,对于一些具有独特价值主张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投资者也愿意给予较高的估值。”杨怀玉称,关于巴奴的上市前景,鉴于目前火锅赛道的激烈竞争和消费降级的趋势,尽管巴奴的上市之路可能会充满挑战,但仍被看好。
从商业角度看,产品原材料成本高,可能是产品品质确实高。杜中兵曾明确表示,要将“产品主义”深深融入品牌的基因之中。以巴奴的招牌产品毛肚为例,为了解决传统火碱毛肚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杜中兵引入了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并打造了绿色毛肚生产线。
不过,受门店规模有限、供应链单一等因素影响,也决定了对上游供应链缺乏议价能力。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就多次公开强调:我们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而非服务。
詹军豪也提出,高客单价或影响其市场拓展,而低净利润反映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有待提高,这恰恰是巴奴上市路上的挑战。此外,他还提到,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巴奴曾出现的“假羊肉”事件,一旦再发生,将冲击品牌。“从资本市场看,巴奴有独特的品牌定位与稳定客群,但竞争激烈,前景有不确定性,上市之路有挑战。”詹军豪说。
同质化困局下的破局之道
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火锅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51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19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599亿元。
另据红餐大数据,2024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餐饮行业整体的增速。预计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达到6500亿元。
不过,伴随火锅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还有高度同质化。而高度同质化竞争中,品牌间的差异化往往仅停留在表面。以川式火锅为例,超过80%的品牌采用相似的“红汤锅底+毛肚黄喉”产品组合,菜单重合度高达75%,甚至装修风格也普遍陷入“中国风+工业风”的模板化窠臼。这种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的4.1次/天降至2023年的2.8次/天,部分品牌为争夺客源不得不持续加码甜品免费、服务增值等边际创新,却也由此陷入“服务内卷—成本上升—利润压缩”的恶性循环中。
在此背景下,巴奴如何巩固“产品主义”护城河?
“巴奴以‘产品主义’为核心,打造‘毛肚+菌汤’招牌组合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独特的护城河。”詹军豪表示,未来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菜品,挖掘特色食材,如选用优质天然食材、探索地标食材。同时,需强化供应链建设,不断提升品质标准,加强员工培训,让产品理念深入每个环节,进一步巩固品牌护城河。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巴奴作为典型的单品类突围代表,其成功并非依赖品牌效应,而是通过深耕毛肚这一细分品类实现市场破局。这类单品类模式最大的挑战在于品质把控——需要持续保证核心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巴奴的未来发展之路仍在于可持续,比如供应链的完整度、差异化的能力以及消费端服务体系的升级。
《中国城市报》(2025年06月30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