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与城市规划、治理、经济的深度协同,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结构老龄化、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关键举措,是提升城市治理韧性的重要抓手。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冲击下,当前我国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政策协同性与落地性待加强、专业人才短缺与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为此,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绝非简单的设施叠加,关键在于将“一老一小”需求纳入城市发展的全链条,才能有效应对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民生目标。
推进“双龄共融”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在老幼共托服务实践中,“双龄共融”成为了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代际空间隔离与情感疏离,重构代际联结的城市基因。在“双龄共融”模式下,老年人和儿童可以采取“家庭式共托”的方式,这种模式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代际互动,老年人可以传授实践智慧、历史记忆等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延缓认知衰退,提升社会参与感,缓解孤独感。而儿童则可以在与老年人的互动中学习非正式知识、培养同理心和社交能力。“双龄共融”还可以采取“社区式共融”的方式,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养老、托育、医疗等资源,形成协同效应,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更加专业、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
推进“双龄共享”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老幼共托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城市治理发展中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要整合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的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民政部门可以提供养老服务支持,教育部门可以提供托幼服务支持,卫健部门可以提供医疗保障支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如闲置的幼儿园等场所,进行改造和升级,用于老幼共托服务。同时,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幼共托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社会资本则负责具体运营和管理,通过双方的合作共赢,实现老幼共托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双龄共进”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当传统发展模式遇上人口结构“断层线”,“双龄共进”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老幼共托服务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还能够减轻家庭的养老和育幼负担,让家庭成员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和生活,是破解公共服务碎片化的重要举措。在“双龄共进”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和方法,促进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代际隔阂,增强社会凝聚力。例如,可以开展老年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可以开展老年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文艺创作和体育活动,让他们在创作中展现才华、锻炼身心;还可以开展老年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发挥银发智慧、激发创新活力、培养创新精神。
推进“双龄共荣”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要实现“双龄共融”的目标,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人认识到“双龄共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广泛的支持网络。此外,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双龄共融”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定期对服务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才能让老年人和儿童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共享美好未来。(作者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副研究员)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07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