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以“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为抓手,紧扣“实”的根基、“能”的内核、“新”的动能,系统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锻造与治理模式创新,绘就和美乡村建设的时代画卷。
夯实组织基础
打造乡村振兴强堡垒
河间市通过强化举措、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法,着力建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规范指导,增强基层组织力。编印《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标准化指导手册》2000册,构建党务工作全流程规范体系;为615个行政村定制村务公开数字化展板,嵌入动态更新二维码,推动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向2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和31个基层治理薄弱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实现“一村一策”精准指导。
整顿提升,激活组织战斗力。实施村党群服务中心“焕新工程”,从硬件规范到日常管护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党建问题排查清单,由乡镇党委牵头,推动“一村一档”整改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整顿软弱涣散村109个,全市“好”等次村达186个。
联村并建,提升发展聚合力。以强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中心,组建46个联村党总支,推行组织联建促提升、项目联动促融合、产业联兴促发展、区域联治促和谐的“四联四促”工作法,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跨村集聚,构建片区化发展共同体,村庄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
铸能队伍内核
锻造基层治理先锋队
河间市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着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抓源头,未选先育聚贤才。创新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方式,创办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和“育英工程”,变“选时找、选后教”为“日常挑、选前育”,累计培育文化程度高、创业本领强、立志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优秀青年647人。
抓质量,严审严管践初心。坚持村干部“凡进必审”原则,突出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和道德品行考察,做到从“好人”中选“能人”;建立负面清单处置制度,将受到行政拘留以上处罚的人员坚决清退;严格落实“三审一谈”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违法犯罪常态审查、经济责任审计、履职表现综合审核和提醒谈话,筑牢干部队伍纯洁性防线。
抓培训,铸魂赋能强基础。构建 “省级示范+市级重点+县级兜底”培训体系,邀请南开大学等专家授课,组织村干部到基层治理抓得好、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先进村观摩学习;依托河间第一个党支部、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在重要节点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筑牢红色根基。
抓典型,示范带动促提升。推行重视、发现、选拔、培育、使用、管理“六位一体”工作机制,打造高素质“兵支书”队伍,目前全市共有205名“兵支书”,涌现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石炳启等一批先进典型。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先后有6名村书记被评为“河北省千名好支书”,7名村党组织书记转为乡镇公务员,9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创新治理模式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河间市充分发挥党员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乡村善治新模式,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壮大集体经济,培厚乡村振兴“营养土”。建立“观摩学习+集中研讨+群众献策”发展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党建述职“硬指标”。培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63个,2024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85.37%,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发动群众自治,筑牢矛盾化解“稳定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建立村内矛盾化解组织,推行“两调一议”工作法,同时,在乡村两级成立“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团”,为调解人员提供全程法律援助,促进基层矛盾合法、合理、快速、高效调处。
推进移风易俗,吹开文明乡风“幸福花”。以婚俗改革为切入点,抓住宣传教育、“一约四会”、综合治理三个关键环节,村干部带头示范、积极干预,有效遏制高额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
深化志愿服务,画好基层共治“同心圆”。发动慈善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730支,吸纳律师、退休教师等专业人才组建志愿服务队114支,开发“红马甲走亲戚”等志愿服务项目500余个,建立“积分兑换+评优激励”机制,全市12.4万名志愿者共同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第2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