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脑机接口技术迎来历史性突破——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宣布7名受试者成功实现“意念操控”,而中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上海同步启动。这一横跨太平洋的技术竞赛,标志着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愿景正加速变为现实,不仅为医疗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更预示着人类认知能力拓展的全新可能;推动了健康管理从“身体层面”延伸到“神经层面”,从“疾病干预”升级到“能力重建”。尽管技术尚处早期,但已清晰指向一个未来:人类健康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主动科技融合”来实现。
与此同时,国内AI医疗影像、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健康体系正从“被动治疗”转向以“主动预防”为核心理念的“主动健康”,这种通过科技手段和系统性干预,提前预测、主动管理和个性化维护个人健康状态的新型健康模式伴随着AI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塑造未来城市的新生态。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就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的多方面积极影响进行了交流。
中国城市报:当前,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医疗行业。能否具体谈谈,AI如何推动城市医疗健康服务的智能化转型?
朱同玉:确实,AI正在重塑医疗健康服务。过去,医疗数据虽然庞大,但缺乏有效利用。如今,大模型技术让我们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规律,实现精准诊疗。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健康数据,预测疾病风险,甚至辅助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正在开发的“PHIS”(个人健康智能系统)就是一个例子。它整合了医院内外产生的健康数据,包括基因组、可穿戴设备监测指标等,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未来,AI不仅能回答“我发烧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还能基于个人健康数据,提供精准的健康建议。
中国城市报:当前,从基础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更专业的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戒指、运动耳机、ECG心电监测衣,甚至无创血糖监测贴片,可穿戴设备近年已迅速成为健康科技领域的消费热点。在您看来,这些设备如何融入“健康城市”生态?
朱同玉:可穿戴设备可以称得上是健康城市的“神经末梢”。现在的智能手表不仅能测心率、血压,还能监测血糖、尿酸等指标。未来,它们会变得更智能,比如提醒你“BMI超标,该控制饮食了”。更关键的是,这些设备能实时上传数据到个人健康系统,让医生远程监测患者状况。比如,当一个糖尿病患者佩戴智能设备时,AI系统可以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然后立即提醒患者调整用药或就医。这样,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真正实现“无边界医疗”。
中国城市报:不久前,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成功实现人类患者通过意念操控电脑的突破性实验点燃了市场热情,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科技健康赛道。在您看来,为何这项技术会引发强烈关注,又将如何改变城市医疗和健康管理?
朱同玉:我认为这项技术之所以会引发强烈关注,是在于其颠覆性的应用前景——不仅能帮助瘫痪患者重获行动能力,未来更可能实现人机思维互联、记忆存储甚至意识上传,彻底重塑人类与技术的交互方式。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用于帮助瘫痪患者恢复个人运动功能,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都已有成功的案例。但未来,脑机接口技术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捕捉情感信号。想象一下,当有一天,AI能读懂你的情绪,判断出你是否抑郁或焦虑,并给出相应的心理干预建议。更进一步,如果脑机接口技术能实现“思想下载”,那么像人类这样以碳元素为有机分子骨架基础的生命形式,即碳基生命和以硅作为分子骨架基础的生命形式,即硅基生命(AI),二者将真正融合。当然,这些探索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上海市相关部门已批准在华山医院建立脑机接口重点实验室,人机共生未来可期。
中国城市报:在AI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医院的功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传统医院模式是否将被颠覆?
朱同玉: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重塑医院的角色与功能。随着家庭医疗设备的普及,慢病管理也由AI和可穿戴设备承担。未来,医院将专注于三类服务:一是临终关怀,即一般家庭难以提供的专业照护;二是手术,即仍需专业环境和医生操作;三是大型检查,如CT、MRI等设备仍需要集中化安置。我觉得,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转向科研和创新。如果医院不转型,就可能面临被新技术淘汰的情况。
中国城市报:如何通过AI和新技术,打造无边界、智能化的健康城市?
朱同玉:关键在于三点:一是数据融合,要打通医院内外所产生的健康数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二是技术普及,应积极推动可穿戴设备、家庭医疗检测设备进入千家万户;三是政策支持,政府需鼓励创新,比如布局建设脑机接口产业园等专业的产业院区。
未来的健康城市,医院没有围墙,健康服务无处不在。就像我设想的“无人化医院”——没有拥挤的门诊,只有优美的环境和智能化的医疗服务。这才是医疗与城市融合的真正未来。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