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风光”可以点亮大湾区地区的灯光,云南、贵州的水电将奔赴长三角地区的工厂,在一些地区遭遇极端天气时,其他区域的稳定电力也能保障城市电力不停……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往前迈了一大步,让电力资源不再受困于地域,跨越山河得以直达市场化改革前沿。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首次“牵手”,实现两大经营区的电力资源跨区自由交易,助力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打通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打破壁垒:
“软联通”破解“硬障碍”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诞生皆追溯于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下的“厂网分开”。目前,国家电网的经营区域覆盖我国26个省份,供电范围占国土面积的88%以上,服务人口超11亿人。南方电网则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个省份,并与中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电网相联。此外,蒙西电网作为省级独立电网,与国家电网通过“点对网”方式连接。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而多年以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由于规则差异、系统独立,两个电力市场互不联通,形成“计划调度为主、政府协议为辅”的互济模式,“一线一议”“一事一议”,频次少、规模小、灵活性差,制约了网间通道的充分利用和互济作用的充分发挥。“国网、南网间电力市场的分割,成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关键堵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责任人说。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行业“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行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计划电”到“市场电”的重大转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17%提升至63%。
如今,我国已经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之间建成了“闽粤联网”“江城直流”等“电力高速公路”,实现电网之间的“硬联通”。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则打破了市场分割,实现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软联通”。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自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以三招“软联通”破局“硬障碍”:一是统一入口,市场主体在属地交易平台注册,信息全国实时共享,消除重复审核;二是联合出清,北京、广州交易中心协同匹配需求,电价由供需决定,不设跨网交易费;三是规则互认,绿电溯源信息互通,确保西北风电送入广东后仍可标注“零碳”。
迎峰保供:
跨区互济激活“全国一盘棋”
当前,正是我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的关键时期,全国电力负荷连创新高。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的完善,为区域及城市应对度夏保供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显示,预计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电力缺口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南方等区域电网。充分发挥跨省跨区电力互济能力后,缺口可得到部分缓解。
7月1日起至9月15日,超20亿千瓦时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全天候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有力支持当地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为长三角地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注入“强心剂”。
《方案》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要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依托跨电网常态化交易机制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支撑电力保供。年底前,进一步统一市场规则、交易品种和交易时序,实现跨电网交易常态化开市。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跨经营区电力互济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创造性实施江城直流减送和反送支持华中等区域保供,有效组织闽粤直流送电实现华东、南方等区域灵活互济。
“各省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省负荷特性和供需形势具有较大的互补性。例如,四川电网晚上负荷最高时刻约为21点,重庆电网晚上负荷最高时刻为17点,两省之间具有较强的供需互补潜力。”清华大学电力体制改革专家夏清表示,跨区跨省市场能够充分挖掘这种互补潜力,在价格信号的激励下产生需求侧的时间与空间价格弹性,进而全面提升电力资产的资产利用率与市场整体效率。此外,跨区跨省电力市场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多种形式能源电力的相互补充,降低能源供应波动性,提升系统能源供应稳定性,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一地注册、全国共享”,标志着我国电力资源跨区域调配进入“网购式”新阶段。以前,发电企业需在多个电网重复注册,如今,单点注册即可接入全国市场。
用户红利: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全局的最优选择比局部的选择一定不会差,甚至会更好。此次两大电网的联通便于用户在电力市场内进行最优选择。”刘自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方案》通过制度性突破实现“软联通”,使用户从被动用电转向主动选电:企业能以更低成本获取绿电,居民用电稳定性提升,而交易流程简化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方案》提出的交易品种包括中长期电能量交易、绿电交易、现货交易等。两网各自收集本经营区内的交易需求,通过交易平台交互实现跨电网经营区购电与售电对接。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张显介绍,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将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北交”)、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交”)、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联合组织。北交和广交将分别收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经营区内的跨电网交易需求,并通过交易平台交互,实现跨电网经营区购电与售电的精准匹配。跨电网交易将不收取交易费,电价水平也将随行就市。
6月底,中国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正式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阶段,标志着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从“试行验证”迈向“常态运行”。过去,买卖双方只能按周、按月等短期开展交易,现在可以每天不间断地在这个“电力超市”里随时跨省区买卖电力。这是中国首个连续运行的区域电力市场,也是中国首个打破省级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多省区电力资源统一优化配置的电力现货市场。
“《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正是能源公平与效率新时代的‘最先一公里’。”刘自敏强调,这一制度性变革正在深刻重构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配置格局,推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新范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8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