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工业园区景观远眺。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为社区工作人员颁发“双向互派兼职”聘书。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社区调解能手帮助众鑫置业公司化解纠纷。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工业园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涉企事务。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的省级银发先锋郑民红开设片区公益早教服务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城区景观。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迫切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以党建为纽带破除体制、隶属、级别束缚,破解社区、园区、厂区各类主体关联度小、紧密度差,单一的党组织较难统筹管理等问题,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镇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聚焦城镇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行社区、园区、厂区党建工作“三区联创”机制,遴选6个城镇化程度高、民营经济较发达、产城融合多样化的片区作为试点,以组织贯通、机制协同、资源整合、服务提质为抓手,打造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有效引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作出示范、走在前列。
抓组织贯通
促联动共建
永春县着力建强6个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打破“各自为政”的地域界限和行业壁垒,探索开拓区域统筹、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善治路径。
强化多方联建。6名党员县处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召集人,吸纳6个园区、17个社区、37家企业和20个县直单位作为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由片区所在乡镇牵头负责日常运行事务,加强统筹协调和推动落实,纵向对接上级政策,横向联动成员单位,用好片区内各类主体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促进组织、阵地、队伍、平台等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开放共享。
强化双向联动。建立社企互派兼职机制,园区聘请1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社区党组织吸纳25名企业党员骨干担任兼职委员,创设“园区开放日”“社区体验日”等互动场景,通过组织融合、制度保障和资源调度,构建社企双向沟通的“立体通道”,推动社企互动机制化、常态化,力促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企业发展,在角色互换中激发共治活力。
强化专员联解。组建首席服务专员队伍,采取“1+1+1”挂钩服务方式,针对试点片区的16个在建省市重点项目,逐一配备1名涉企部门科级领导统筹协调、1名乡镇科级领导对接政策、1名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保障,及时破解用地报批、项目攻坚等难题42个,把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整合力嵌入试点片区,推动竹纤维全生物降解材料全产业链等7个项目提前开工、万鼎工贸等9个项目竣工投产。
抓机制协同
促多元共治
永春县建立健全双轨听事、轮值商办、三方共评等机制,以“问需”“问计”“问效”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形成群众主体、联动协调、闭环高效的共治格局,片区评价满意度从75%提升至98%。
建立双轨听事机制。通过“被动+主动”“线上+线下”形式,推动渠道多元化、收集常态化、处置跟踪化。线上利用“π联”小程序、微信群实时收集企业诉求和群众需求,线下依托6个园区“亲清茶室”和17个社区“睦邻驿站”,定期邀请群众“上门说事”,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企入户“敲门问事”,累计收集惠企安商、就业创业、敬老护幼等方面意见建议1000多条,实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应。
建立轮值商办机制。建立急事即议、大事联议、难事会商制度,急事由片区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当天研判办结,大事由片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每月轮流牵头组织联议,难事由片区协调委员会每季度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议定事项由社区、园区、厂区分头办或协同办,已实施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等项目149个,有效突破以往“条线分割、职责游移”的治理难题,打通服务产城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
建立三方共评机制。坚持以评促改、以改促治、以治促优,每季度组织片区三方的“两代表一委员”,通过“会场听汇报”与“现场看进展”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区联创”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并把社区、园区、厂区领办成效纳入基层党组织评级定星的重要参考,作为社企参与评优评先或享受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以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社区、园区、厂区增强互动强度,提升共治水平。
抓资源整合
促全域共享
永春县聚焦解决人才短缺、阵地闲置、平台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强化片区整合功能,串联起政府、企业、科研、金融、协会等各方资源力量,聚力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推动“单点发力”向“全域共享”转变。
用足人才资源。建成校地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每周三“大院大所入企对接日”,组织高校专家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提出创新建议84条,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1亿元。建立校企技能培训共建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组织社区未就业青年参训,为企业输送急需紧缺技能人才1050人。组织20名社区和企业工匠领衔开展“1+N”师徒结对,强化一线精准指导,带动566名产业工人提升生产技能。
用活阵地资源。紧扣“居有优享、学有优辅、购有优惠”导向,推动建设一站式、集约式、融合式“党建+”邻里中心12个,整合利用社区、园区、厂区所有可开放共享的公共场所51处,引导63家联盟商家开展优惠服务,组织社区、园区、厂区联合打造共享托管服务中心8个、中央食堂6个、零工驿站23个,聚力解决护幼之忧、就餐之难、就业之困,受益群众达1.5万余人次。
用好平台资源。建强6个园区政务服务平台,联动12345等数字政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和周边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注册登记、社保开户等“一站式”服务,实现61项“最多跑一趟”、131项“24小时自助办”。高效运转智慧指挥平台,统筹建设智慧城镇、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布设智能装置835个,嵌入18种AI算法,覆盖17个社区和153家规上企业,实现监测、监控、监管“三位一体”。
抓服务提质
促互利共赢
永春县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发展作贡献”主题活动,创设惠民实事榜、助企先锋榜、抱团发展榜,强化动态管理,注重以“为”入榜、以“榜”聚力,推动民生服务更有温度、企业壮大更有速度、区域发展更有高度。
突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发动512名党员志愿者组建45支党员服务队,围绕就业帮扶、邻里纠纷、医疗健康、养老助残、基础设施等5类事项,领办微实事461件,切实将民生“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幸福账单”,推动服务群众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募集资金76万元,设立2个“三区”联享公益基金,深入开展助困、助学、助残、助老行动,在守望相助中传递真情、凝聚力量,提升片区党员和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信赖感。
突出“我为企业解难题”。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统筹县直有关部门、园区和属地乡镇及社区先锋力量,用好“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完善“领办人挂牌承诺—部门协同攻坚—企业满意度回访”的全流程闭环,推动25个县直部门及金融机构落实“暖企、扶企、强企”措施,企业获利超2亿元,并组织38名社区调解能手帮助企业调解工伤事故、劳资纠纷等问题78个,形成“企业有呼、党员即应、片区必解”的服务生态,打造亲清高效的营商环境。
突出“我为发展作贡献”。结合发展定位和集聚资源,注重从组织、利益和安全三重维度共同构建富有韧性的有机联结,推动17个社区、153家规上企业深化“社企合作”或“多企联动”,谋划实施休闲文旅集群、电子产业集群等共建项目83个,以项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坚持在合作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新质生产力,每年可增加社区收入200多万元、企业产值超10亿元,实现兴社强企的双赢局面。
强化“四个必须”
促进有效治理
永春县推行“三区联创”党建工作机制,打通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的关键节点,形成了组织共建、协同共治、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升城镇基层党建工作强服务、促发展、优治理的质量和实效。实践证明,开展“三区联创”,要强化“四个必须”,方能引领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基层有效治理。
必须完善协同贯通的组织体系,方能破“单兵作战”之困,成“全域联动”之势。永春县通过创新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建方式,进一步深化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联建共建,有效强化社区、园区和厂区党组织的协作联动,织密“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内外融通”的区域化组织体系,解决城镇各领域党建“各自为政”问题,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必须构建深度融合的治理机制,方能破“单向管理”之弊,聚“勠力同心”之效。永春县通过完善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运行机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产城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畅通和规范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途径,引领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共商共治,变管理为服务,变单向为互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锻造产城核心竞争力。
必须打造集约共享的资源平台,方能破“单方受益”之局,达“高效优享”之境。通过强化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整合功能,推动各领域党建日趋融合、投入保障持续强化,统筹使用区域内党建、群团、教育、文体等场所及设施,打造众享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聚力为社区群众和企业职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实现“1+1+1>3”的共赢效果。
必须强化优势互补的聚合作用,方能破“单翼难飞”之忧,促“并驾齐驱”之态。通过发挥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筹作用,促使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都能在“三区联创”平台上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推动弱势群体携手帮、托幼辅学携手做、优化环境携手管、助企安商携手干、项目建设携手抓、跨越发展携手创,实现基层治理与区域发展互为引流、互相成就。(图片由永春县委组织部提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