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增强城市“免疫力”和“复原力”

山东部署韧性城市建设三大路径

2025年08月12日 11:01:36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机制,搭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什么是韧性城市?通俗地讲,就是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比如,当一个城市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能够承受住冲击、快速应对和恢复,并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那么,这就是城市的韧性。”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举例说。

《意见》从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3个维度,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在设施韧性维度,《意见》要求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体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工程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在空间韧性维度,明确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水平、推进智慧住区建设、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在管理韧性维度,提出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共享信息系统、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

注重以人为本、系统推进是《意见》主要特点之一。任海涛介绍,《意见》将“以人为本”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更大力度“投资于人”,推动城市由“物的发展”向“人的发展”深度转型。同时,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探索建立从市政基础设施到智能建造、从智慧住区到家庭终端的多层级布局、全链条提升方案,通过“强筋骨、壮肌体、韧细胞”,有效支撑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切实提高安全韧性水平,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风险的“免疫力”和“复原力”。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韧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以智慧社区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省级累计对下转移支付智慧社区建设奖补资金超1亿元,全省建成智慧社区超过4000个,打造标杆型智慧社区57个。

又如城市地下管网,2025年以来,山东全省共有114个城市地下管网管廊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82.08亿元资金支持。各设区市全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累计全省加装前端物联感知设备21万台(套)。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03版)


责任编辑:越玥

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