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坚持场景焕新导向,推动城市更新“适旅化”改造——访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献春

2025年09月01日 11:04:34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巩 静

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核心逻辑也从“空间塑造”升级为“城市生命体系统治愈”。如何通过场景焕新推动城市更新适旅化改造,实现“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此,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献春。

中国城市报:在城市更新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的背景下,您提出的“适旅化改造”与传统城市更新模式有何本质区别?其核心特征是什么?

陈献春:传统城市更新多以“工程思维”为主,侧重建筑翻新、道路拓宽等物质层面的改造,往往忽视人的体验需求。而适旅化改造的核心是以场景焕新为方法论,通过旅游场景的“压力测试”倒逼城市功能升级,绝非单纯为旅游而改造。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提升“到访率、停留率、复游率”为抓手,将空间存量转化为流量增量;二是从“旅游设施建设”转向“城市品质提升”,让改造成果既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又惠及当地居民;三是强调“主客共享”,通过重构空间价值,实现游客与居民对优质空间的共同享有。

中国城市报:除适旅化改造,您还提到适老化、适小化改造,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协同推进?

陈献春:适旅化、适老化、适小化改造是“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目标的一体三面,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场景焕新形成有机协同的整体。

适老化改造在场景焕新框架下,聚焦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通过适老场景的细节设计与服务网络构建,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性、可达性、参与性。其本质是将适老需求融入城市空间的日常场景,让老年人在更新中获得归属感,而不是简单增设老年设施。

适小化改造则以儿童友好为导向,通过场景焕新构建“成长支持型”空间,涵盖游乐、教育、社交等多元场景,实现趣味性、安全性、教育性的统一。这种改造并非孤立增设儿童设施,而是将儿童需求嵌入社区、街区等综合场景中,形成全龄友好的空间生态。

三者的协同需要建立空间复用机制、设施协同机制以及治理联动机制,通过场景焕新实现同一空间的多时段、多功能利用,最大化提升空间效率;在场景焕新中推动设施功能跨界融合,让同一设施满足多元需求;以场景焕新为纽带,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平台,平衡旅游发展与民生需求。

中国城市报:以场景焕新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哪些突破?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

陈献春:以场景焕新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本质上实现了从“工程改造”到“场景营造”的范式转变。传统城市更新将城市视为“建筑物的集合”,改造聚焦于物质空间的物理形态;而场景焕新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通过文化、产业、消费、治理四维场景的协同重构,实现从“空间生产”到“情感体验营造”的升级。这种转变强调“人—场—城”的互动关系,让城市空间不仅具备功能属性,更承载情感与文化价值。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体验性与情感共鸣。通过场景叙事与文化植入,增强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改造项目中,场景焕新聚焦胡同文化传承,还原四合院生活场景、增设民俗体验工坊,实现了“记忆唤醒—情感认同—行为参与”的递进。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文化场景的参与者,居民也因熟悉的生活场景得到尊重而增强归属感。第二是系统性与协同发展。通过打破单一领域改造局限,推动多场景联动形成发展生态。例如,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通过场景焕新,将历史建筑活化(文化场景)、引入创意工作室(产业场景)、打造主客共享咖啡馆(消费场景)、建立商户自治联盟(治理场景)相结合,形成“一景带全链”的协同效应。这种系统性改造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动力。第三是动态性与可持续更新。通过建立“监测—反馈—迭代”机制,让场景随需求变化持续优化。例如,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就是依托场景焕新,通过大数据监测客流与消费行为,实时调整商业业态与公共服务布局。城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需求也在持续升级,只有保持场景的动态适应性,才能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

中国城市报:适旅化改造如何同时惠及游客与居民?衡量适旅化改造成效的指标体系该如何建立?

陈献春:场景焕新导向下的适旅化改造,本质是通过旅游场景的“压力测试”推动城市功能系统性升级。旅游对交通便捷性、服务精细化、文化独特性的高要求,会倒逼城市完善智慧导览、应急设施、慢行系统等基础功能;而这些升级成果将同步惠及居民,最终实现旅游赋能民生的“主客共享”目标。比如,为游客打造的智慧导览系统,本地居民同样可以用来查询社区服务;为保障游客安全设置的应急医疗点,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为提升旅游体验建设的慢行系统,更是老年人散步、儿童嬉戏的安全空间。这种“旅游先行”的改造模式,实际上是用更高的标准推动城市基础功能升级,最终让全体市民共享成果。

衡量适旅化改造成效的指标体系,核心要围绕“到访率、停留率、复游率”三个维度:一是到访率。通过特色场景IP打造提升游客吸引力。特色场景IP不仅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强本地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参与场景营造的积极性。二是停留率。依托场景丰富度延长游客体验时长。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太古里通过场景焕新引入艺术展、夜间剧场等多元内容,游客平均停留时长显著增加,同时带动消费额增长,体现了场景多样性对停留率的提升作用。停留时间的延长意味着人与空间的互动更深,游客能更充分地体验城市魅力,同时也能带动周边商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消费选择。三是复游率。通过情感场景塑造强化游客记忆点。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景区聚焦建筑文化场景焕新,推出“老别墅故事讲解”“琴岛音乐体验”等深度场景,今年“五一”假期复游率达62%,较2020年提升38个百分点,印证了情感场景对复游的驱动作用。高复游率不仅反映了旅游吸引力的可持续性,也说明场景营造真正触动了人的情感,这种情感连接同样会让本地居民对家乡更有感情。

中国城市报:在实践中,各地该如何具体推进场景焕新导向下的适旅化改造?有哪些可借鉴的实施方法?

陈献春:场景焕新导向下的适旅化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诊断—织补—创新—共治—迭代”的全流程方法。

第一是通过场景诊断,精准识别需求与潜力。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与文旅大数据,对空间进行“场景体检”,重点分析人口结构、文化基因、消费行为、设施短板等,形成“场景需求清单”。

第二是通过场景织补,构建多元联动网络。首先,织补“文化场景链”,串联文保资源,形成主题场景集群。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通过场景焕新,将12处老字号、碑刻资源整合为“江南生活场景走廊”,设置“一步一景一故事”导览系统,2024年文化体验参与率达78%,让文化场景可感知、可参与。其次,打造“产业场景单元”,植入轻量业态激活存量空间。最后,建设“交通场景网”,打造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以厦门市为例,该市思明区沙坡尾社区通过场景焕新建设空中连廊,连接改造区与滨海步道,设置无障碍坡道、儿童安全护栏、观景休憩点,让交通场景兼具功能性与包容性。

第三是通过场景创新,实现空间价值叠加。具体体现在:“时间叠合”,同一空间分时承载多元场景;“功能融合”,单一空间嵌入复合场景功能;“虚实结合”,技术赋能场景体验升级。比如,江苏省南京市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运用AR技术重现明清街市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看到虚拟商贩、传统民俗表演,让历史场景“活”起来。

第四是通过场景共治,构建多元参与机制。这包括主理人运营制,由专业团队负责场景日常运营,平衡旅游品质与居民需求;社群议事制,建立线上线下平台吸纳公众意见;收益反哺制,将场景运营收益用于民生场景升级,形成“旅游造血—民生受益”的良性循环。

第五是通过场景迭代,建立长效优化机制。可考虑建立以下机制:动态监测,设置“场景活力仪表盘”,实时追踪客流密度、设施使用率等指标;定期评估,每2年开展一次场景效能评估,淘汰低效场景;行为引导,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场景协同,如成都市华西坝试点“碳积分”制度,游客选择步行或骑行可兑换儿童乐园门票,2024年参与游客达12万人次,既契合适老化慢行需求,又提升儿童场景使用率。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1日第17版)


责任编辑:越玥

旅游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