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相比,现在真省下来不少钱!”6月9日,周口市淮阳区安岭镇安岭村,刚给闺女办完满月宴的杨亚州算着账,不禁喜上眉梢:“菜好吃又实在,一上桌就‘光盘’了,价格也很实惠,一共20桌,每桌300元,结账时还给抹去了200元,这个食堂办到俺们心坎上了。”
杨亚州口中的“食堂”,指的是安岭村的乡村大食堂。没有豪华的装修,也没有阶梯价位的菜单,只有实惠的菜品和服务,投用近半年时间,这里已成为安岭村最受村民喜爱的建筑。“菜式丰富不说,环境也非常干净卫生,带着老人孩子来吃饭很放心。”
这是淮阳区近年来为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遏制铺张浪费不良风气,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所采取的一项举措。按照该区出台的乡村大食堂建设实施方案,淮阳区各乡镇在村庄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村落,利用村闲置厂房、村室校舍、自营饭店等场所,推广建设起一座座乡村大食堂,探索乡风文明与文化振兴的耦合点。
人人参与,共享共建。乡村大食堂采取村集体与餐饮企业联合运营或对外出租承包的模式,在村“两委”和村民集体监督下由专人负责。根据建设标准,餐饮承包方每年将向村集体缴纳一定的租赁费用,为村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餐饮服务。村里的闲置资产被盘活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一举多得。
“大食堂除了日常餐饮还积极承办宴席,既照顾到村民们确切存在的需求,又用实惠的价格帮助他们节省了宴席开支,减轻了经济负担。过去,盲目攀比的社会不良风气和随之而来的铺张浪费,费钱还费心,让人苦不堪言。如今,‘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成为村里当下流行的新时尚,这样的举措一经执行,大家伙儿都拍手叫好。”淮阳区安岭镇党委书记沈群说。
为助力乡村大食堂建好、管好、用好,淮阳区聚焦建设运营、卫生监督、用地保障等核心问题,实行场所、人员、食品“三检查”及营业资格证、健康从业证、食品安全许可证“三发证”,实施“一报备、两监督”机制,群众办宴席前向红白理事会报备,红白理事会双向监督群众和乡村大食堂,事后及时反馈结果,确保乡村大食堂规范建设、安全运营。
“身边办事儿比阔气、讲排场的人少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现象也少了,简约办宴的理念得到村民们的广泛认可。‘五一’小长假期间,大食堂每天都要接待好多家客人,我们的厨师、服务人员忙得马不停蹄。”安岭村乡村大食堂负责人刘成建说。
截至目前,淮阳区19个乡(镇、街道)累计规划建设乡村大食堂98个,已投入运营51个。乡村大食堂以其接地气的“走心”“暖心”,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成为该区践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