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汽车产业,为抢占下一个技术高地,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自研,更有华为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老牌供应商们又该如何应对?4月23日,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博士在车展发布会后表示:“博世不害怕竞争,也欢迎竞争,我们的工作就是在竞争的压力之下,不断推出更好,让客户更愿意接受、成本效益更高的产品。”
正式推出“纵横辅助驾驶”品牌,带来更安全更拟人的驾驶体验
为进一步推动智能汽车生态发展,博世在智能化领域持续创新。本届上海车展,博世正式发布了其全新辅助驾驶品牌,博世纵横辅助驾驶,涵盖纵横辅助驾驶基础版、升级版和至尊版三大产品线,形成完整覆盖SAE L2级的全系辅助驾驶矩阵。其中,基础版提供城区车道保持、车内紧急制动等基础的功能体验;而升级版和至尊版则是面向城区复杂道路场景的量产解决方案。
马库斯·海恩博士强调了AI对出行领域的重要性,基于端到端算法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博世将带来更安全更拟人的驾驶体验。2025年初,博世已推出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并计划于年底将端到端模型拓展至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方案。同时,博世也正在研发视觉语言模型,提升辅助驾驶系统对语言与交通场景的理解。
坚守安全底线,用全球化经验赋能车企出海
作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卖点,智能辅助驾驶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已达57.3%。同时,智能驾驶系统逐渐成为车企标配,价格下探至15万级的自主品牌。据乘联会公布的2025年2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显示,16万以下市场的智驾装车率将进一步增长。
据悉,随着中国对于智能辅助驾驶需求的快速增长,博世已与五家中国的主机厂就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达成合作,大部分项目将于今年落地量产,另一个面向海外市场的项目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
博世的智能辅助驾驶何以得到厂家的青睐?马库斯·海恩博士认为博世的智能辅助驾驶有两大优势。首先是安全可靠。安全性仍然是人们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安全也是出行的本质特征。近两年,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态势逐渐白热化,直到一系列由系统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频出,才幡然醒悟将可靠性置于速度之上。“博世有着超过30年开发ADAS的经验,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我们的经验非常丰富。”马库斯·海恩博士表示。
其次是博世的全球化经验将充分赋能车企出海。 “博世大部分客户,尤其是中国的主机厂,希望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和海外都能应用。谈到出海,就需要考虑到当代的法律法规,不同的驾驶习惯等。博世作为一家布局全球的企业,在这些领域都非常有经验。”在马库斯·海恩博士看来,“汽车行业仍然是全球性的行业,在车企考虑出海时,你需要考虑海外不同国家和市场的路况、让系统和数据都满足当地的合规要求、给当地的用户带来便利等。”
“凭借全栈技术能力、深厚的创新工业化经验以及遍及全球的资源与服务网络,博世将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共同推动智能出行迈向新高度。”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总裁王伟良补充道。
集中展示软件及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共塑智能出行新图景
今年的上海车展除了规模再创新高之外,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参展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也较上届呈显著增长。上海车展已然成为了驱动全球汽车工业创新变革的战略支点。借着车展这一契机,博世除了带来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创新成果外,还首次在上海车展对外展示了它的AI智能座舱平台。据悉,该平台融合了多个技术生态中的大语言模型,可在日常驾驶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人机交互体验。该平台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出。
本届车展,博世还带来了全新一代48伏低压电网架构解决方案。随着辅助驾驶、智能底盘、智能座舱和热管理等功能的提升,车辆功耗持续增长,整车低压电网从12伏向48伏的转型,已成为满足车辆性能提升以及低压系统功率需求的必然趋势。
凭借在电子电气架构、跨域系统和产品工业化量产方面的丰富经验,博世不仅可以提供48伏整车系统解决方案,还可提供核心部件,如区域控制器、48伏电网电池、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热管理产品、舒适电机等,帮助主机厂打造更智能化、更轻量化、更高效率的整车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客户和业务伙伴的紧密合作下,2024年,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4%,达到1166亿人民币。去年,博世在中国获得的未来五年新业务中,有65%与智能化及电气化解决方案相关。
最后
回顾博世139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博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当多数人在研究“如何让汽车保持在车道中间行驶?”时,博世已经开始着手于“汽车在路口应该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为此,博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研发辅助驾驶以及导航系统。不过,受限于成本和政策,大规模量产在当时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愿景。
然而,坚持创新总会得到相应的回报,通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博世正在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打造智能出行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