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习 清风习习,鸟鸣啾啾。晨雾还未散尽,洱海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一道醒来。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被誉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当地过度开发、疏于保护,导致湖体被过度侵蚀、流域污染加重等问题频现,洱海水质急速下降。
1996年、2003年,洱海两度遭遇蓝藻大规模暴发。彼时,浅蓝色的湖面上仿佛涂了一层绿油漆,洱海一度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2006年,国务院批示并成立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治理洱海。此后,洱海水质呈现出好转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1年,大理州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发展为当地支柱产业,允许外来资本租用当地人的宅基地修建民宿。一时间,操持着外地口音的投资客蜂拥而至,洱海周边的民宿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无序、粗放式发展的客栈民宿成为新的污染源。两年后,洱海再次遭遇蓝藻大规模暴发。
△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并到白族村民李德昌家中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边治理边开发令洱海水质犹如“钟摆”,时而好转,时而恶化。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在洱海畔,总书记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嘱咐道:“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此后,洱海保护治理进入全新阶段。大理州实施了“四治一网”的洱海治理措施,即依法治湖、系统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和全流域网格化保护管理,洱海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2017年3月31日,大理市发布了《关于开展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的通告》,宣布划定核心区,关停近2000家客栈和餐馆。
保护洱海,治理源头是关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是洱海发源地,为洱海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地表径流水。过去,洱源县右所镇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每亩大蒜会产生大量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流入洱海后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自2018年起,大理全面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改种使用农药和化肥较少的农作物。
之后,洱海治理措施接连升级。村镇污水、矿山、入湖河道均被纳入整治范围,环湖生态廊道建设、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工作相继启动。
经过系统治理,洱海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调研,重点了解了当地生态保护治理情况。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当地准备了几杯水样,其中一杯就来自洱海。
蓝天白云下,杯中的水泛着微光,清澈透亮。总书记仔细察看后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整个洱海流域建成5700多公里的污水管网、20座再生水厂,实现了污水垃圾全覆盖全收集,为洱海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生态防护网。
△ 市民和游客们在大理市洱海边的生态廊道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4日摄)。
如今,苍山洱海风光更加绮丽,环洱海而建的生态廊道让洱海“透了气”,环洱海生态廊道着力将洱海湖滨带恢复到天然状态。
自洱海北端溯源而上20公里,宁静而清澈的洱源湖面上,一度濒危的海菜花或洁白无瑕,或淡黄清雅,星星点点随波摇曳。
海菜花被视为“水质指示生物”,只在水体洁净、透明度较高的河湖中生长。
随着洱海水质不断改善,海菜花在洱海流域重新绽放。洱源县也将人工种植海菜花作为重点绿色生态产业进行扶持,用海菜花取代一些传统“大肥大水”作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在大理的餐馆里,海菜花也成为许多游客都会品尝的特色菜肴,旅游旺季到来时,更是供不应求。
此外,全长129公里的环洱海生态廊道成为“网红打卡点”,持续改善的洱海生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生态修复后美丽的洱海风光也为周边的民宿和餐饮带来更为火爆的生意。2024年,大理州累计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
坚持不懈的治理终让洱海重获新生,“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的美景终又成为大理州的自然名片。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丹
技 术丨毛永丰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毛长志 娄郝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