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惠民演出拉开帷幕

把舞台搭到村口 民间高手展绝技

2025年08月22日 23:35:14 天津日报 王洋

昨日,2025年“乡村绝活秀”乡土文化能人示范演出活动在西青区文化馆举行。这是2025年“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惠民演出的全新板块,聚焦“寻找身边乡土文化能人”,把舞台搭到村口、把镜头对准田野,让“中华文化守护者”和“地域文化推广员”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在赓续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共绘城乡共同繁荣新画卷。

绝活表演送到乡亲们“家门口”

当天的演出在开场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拉开帷幕,随后登场的既有来自乡村的各项技能高手,也有来自村镇的文化乡贤。曾创下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武林高手赵迎秋,是武清区王庆坨镇六街村的村民,也是张策五行通臂拳传人,他的通臂铁砂掌表演震撼全场。赵迎秋告诉记者:“我将通臂拳的精妙与铁砂掌的刚猛巧妙融合,自创了刚柔相济的通臂铁砂掌。”

村民口中“有绝活的村书记”——静海区唐官屯镇大郝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艺达表演的古彩戏法、王庆坨永良飞叉老会会长张雷领衔的武术表演、京东大鼓表演者邱金鹏演唱的《孤胆英雄张善周》、全国评剧十大名票赵启霞演绎的评剧《谢瑶环》选段……文化能人们的绝活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耳福。

让“送文化”的单向输送,变为“种文化”的双向奔赴。将天津民间传统技艺与特色民俗表演搬上舞台,让高品质文化供给直达街镇村口,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尽享文化盛宴。同时,乡土文化资源被持续激活,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被不断点燃,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民间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津字招牌”愈加闪亮。

乡贤助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从乡村阡陌到木板上的一刀一笔镌刻,勾、刻、印、绘、裱,五项技艺集于一身,初心不改。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的霍庆有用刀笔生辉映韶光,演出现场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刻版技艺展示节目让观众近距离领略了这项技艺的魅力。霍庆有表示:“我希望能多培养年轻人,把大好河山、美好生活都画出来。”

来自宁河区板桥镇盆罐庄村的韩家窑第十八代传人韩克胜,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盆罐庄村制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浸润在制陶行业50年,带动村民就业和销售额增长。现场,这段故事的讲述者、盆罐庄村党总支副书记陈磊感慨地说:“如今的盆罐庄村,正以非遗制陶技艺为‘金饭碗’,在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上稳步前行。古老的制陶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传承了千年文化,更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此外,还有“津派旗袍镶嵌技艺”文化能人房卉倩,以舞台服装创新破局;回乡创业的钱俊如,传承满族百纳布手艺,开发出6大品类产品,电商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一个个凭借着文化产业创业的生动案例,深深打动着观众,令人赞叹不已。最后,歌舞《和美乡村》以欢快的旋律为整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模式,线下分为“示范性演出、区级选拔、集中汇报展演”三个阶段实施;线上开设“村秀”话题,对乡土文化能人及其技艺进行持续推广。

据悉,“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启动至今,已累计服务涉农区群众20余万人次,把惠民政策、乡音大戏和田间绝活送到农家院落,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常态化盛事。今年,该活动将持续至12月。


责任编辑:张阿嫱

文化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徽山皖水有清音

中国文化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