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
昨日,佛山南海狮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内,茶香袅袅、陶韵悠悠,“文化赋能·人文共兴”主题活动在此举办。这场汇聚政府、文化、艺术、产业、传媒等多领域代表的文化盛宴,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展演,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如何赋能发展、人文如何共兴未来”的深度求索。从“十里长街”的商贸繁华,到“窑火不熄”的产业荣光,官窑这片承载着广府文化基因的土地,正以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开启千年古镇复兴的新篇章。
文脉赓续:千年窑火照见文旅新程
官窑,自宋代起便是广府文化源流的重要节点。在古时,官窑因地处广州城取道南海县北江前往中原的主航道,曾有“十里长街”的盛景。
近年来,为深化南海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响应“水上南海”建设,狮山镇锚定“郁水官驿文化带”文旅生态构建,从历史挖掘、空间串联、资源整合多管齐下,推动官窑文旅资源“活起来”。去年9月,“十里官窑”第五里“古驿禅院”正式启市,“千年古驿”凤山古庙的历史风采得以重现,为片区释放出巨大的“文旅机遇”。
“官窑凝聚了狮山千年的窑文化。”狮山镇党委委员徐琨认为,从宋代因水道和窑火兴盛,到如今成为探讨“文化赋能”的生动样本,官窑的千年文脉正是狮山“软实力”的体现。而官窑文化艺术中心,正是这座古镇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客厅”——这里不仅是艺术展示的舞台,更是市民体验陶艺、茶艺、花艺的生活空间。今年,李见深等国际陶艺家已在此驻场创作;未来,这里还将构建陶艺新型智库,举办学术交流、国际展览、技能培训等活动,成为陶艺家灵感碰撞的平台,以及游客触摸陶瓷文化的窗口。
政企同频:匠心筑就文旅融合新篇
官窑的复兴,离不开市场力量的深度参与。依托南粤古驿、陶瓷文化等历史资源,以及本地旧工商业遗址和水乡景致,官窑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创意团队的目光。其中,佛山创意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入局,成为政企协作推动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2025年7月,狮山正式启动官窑水泥厂及马步头一期改造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开发,该项目以“艺术+创意文旅”为核心,通过保留历史建筑肌理,融入当代美学理念,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文旅空间,让旧工业遗址变身“网红文旅打卡地”。
在项目运营中,“留住流量”与“打造唯一性”是两大关键词。佛山创意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邱代伦认为,文旅发展首先要从激活本地人流入手,逐步辐射更广范围的游客;而“唯一性”则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南粤古驿·十里官窑”项目首期精华段已逐步成形。在招商推介环节,佛山市狮舞岭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婉芬向社会各界展示了片区的文旅潜力:“这些空间既保留了百年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又充满了当代艺术的创意气息,我们期待与更多企业合作,共享文旅发展新机遇。”
智启未来:共绘人文经济发展新图景
在活动的“文明、艺术与人文经济的对话”主题沙龙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如何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展开思想碰撞,为狮山“十五五”文旅规划建言献策。
广州日报湾区新闻部副主任、佛山记者站站长邓柱峰提出,官窑的文化价值在于其“源头性”——“官窑源自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官方窑址,堪称‘佛山名镇的前半生’。”他认为,明清时期佛山能成为华南经济重镇,其发展源头可追溯至官窑,“古代生产力的核心是陶艺、冶铁、织布等,其中官窑掌握了陶土与铸造资源,又因古驿优势成为交通枢纽,自然成为区域文化中心。”邓柱峰建议,可深入挖掘官窑“陶”与“冶”的历史故事,“烧陶与冶炼都离不开火,工艺相通、文化同源,这正是官窑独有的文化密码。”他同时强调,当下文旅发展“思路比通路更重要”,要通过挖掘历史人文故事,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让人们“在思想上向往官窑,甘愿为探寻而来”。
狮山镇党委书记梁觉聪将“人”视为官窑复兴的核心要素。“产业、文化、城市的发展,最终都要靠人。”他提出,官窑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关键在于“把人留下来”——“‘流动’的‘流’容易来也容易走,‘留下’的‘留’才是学问。”在他看来,官窑的独特优势藏在其文化基因中,“依水而居的人有冒险精神,以陶为器的人有生活情趣,这里的人兼具进取之心与艺术细胞,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是官窑最珍贵的印记。”梁觉聪呼吁,要通过讲好官窑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官窑、来到官窑、爱上官窑”。
当天活动还举行了文明礼遇仪式,现场为在文艺创作、精神文明传播及“文化+经济”融合实践中的杰出个人与团体颁奖,其中广州日报因通过《峰道篇篇》《画枫》等栏目深度报道狮山人文经济发展,获评“人文解码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