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作品简介(一)

2025年09月17日 12:28:18 人民日报

最佳摄影奖《中车新能源列车开进胡胡伊》组图节选。

最佳摄影奖《中车新能源列车开进胡胡伊》组图节选。

最佳视频奖《我的梦境之书》视频截图。

最佳创新奖《当法老遇见三星堆》视频截图。

国际传播“丝路奖”由“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主办,是共建“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框架下唯一的国际性新闻类奖项评选活动。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已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为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媒体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于2024年4月正式启动征集,设最佳报道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频奖、最佳创新奖四大类奖项,共征得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件报名作品。按照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规则及实施方案,评选工作由联盟理事长单位人民日报社牵头实施,分为学术委员会初评和评审委员会终评两个环节。其中,各奖项学术委员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牵头组建。评审委员会成员由联盟理事单位代表和部分学术委员会中外专家组成。最终评出37个国家的58件获奖作品,包括大奖4个,提名奖16个,入围奖38个。

9月16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论坛上举行了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仪式。本报编发获奖作品简介,以飨读者。

最佳报道奖

大奖

作品名称:中国的“一带一路”:架桥而非筑墙

作者:科林·史蒂文斯(英国)

作品简介:该报道是欧盟记者网站于2024年5月18日发布的深度述评文章。文章开篇即打破“将中欧关系比作城墙”的误读,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最具代表性的‘架桥’行动之一”。通过深入阐述该倡议在中欧间“架桥”的行动内涵,并结合中欧鹿特丹港合作、中欧班列等实例,详细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成效和高质量发展成果。文章还大量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绿色能源、电商、旅游等领域合作,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增进各国互信、推动互利共赢方面的实践价值,回应当前国际形势下对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呼声。

评审意见:文章以宏观视角系统梳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力,聚焦中欧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人文交流等合作成果,多维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蓬勃活力。文章内容翔实、结构清晰,采访多方声音,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传播广度。文章巧用“架桥而非筑墙”的比喻,有效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当前国际形势之间的叙事联结,强化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互联互通的国际形象。文章以当地受众易理解、能接受的话语体系和逻辑,用事实消弭误解,为凝聚合作共识注入正能量。

最佳摄影奖

大奖

作品名称:《中车新能源列车开进胡胡伊》组图

作者:雷纳托·瓦伦蒂尼(阿根廷)、罗茜奥·贝永(阿根廷)等,作品刊登于阿根廷胡胡伊省政府网站

作品简介:2023年12月7日,阿根廷胡胡伊新能源轻轨列车首发仪式在胡胡伊省火山火车站举行,引发阿根廷全国瞩目。这是中国首次向海外出口新能源轻轨列车。列车在胡胡伊省贝尔格拉诺C线支线城际客运米轨铁路上投入运营,线路约35公里,主要服务于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乌马瓦卡山谷景区。本组图片清晰呈现列车外观设计中采用的大量乌马瓦卡山谷元素,以白色主基调和橙色山脉线条拼接的车体为拍摄焦点,配以花纹天花板、红色座椅、超广角观景窗装饰等细节,生动呈现列车与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绿色环保设计思路。

评审意见:这组作品以“新能源轻轨列车首发”为叙事焦点,定格中阿合作的历史性瞬间。白色车体与橙色山脉线条的碰撞、超广角观景窗框住的峡谷风光、车厢内红色座椅与当地特色花纹天花板的相互映衬,既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更传递了人类对绿色发展的共同追求。作品超越单纯的工程记录,对中阿新能源合作主题进行了多维度诠释,成为中阿友谊在铁轨上延伸的见证。

最佳视频奖

大奖

作品名称:我的梦境之书

作者:亚美尼亚新闻社

作品简介:该纪实短片以一名11岁亚美尼亚男孩的视角展开叙事。短片中,男孩通过古代手稿发现并寻访中国在亚美尼亚的踪迹。他参观了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驿站,在亚美尼亚著名景点与中国游客相遇,最终决定进入亚中友谊学校学习汉语。短片以中企在该地区建设的南北公路走廊项目场景作结尾。该片以亚美尼亚年轻一代为目标受众,将中国和亚美尼亚源远流长的数千年交往历史娓娓道来,旨在进一步激发亚美尼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评审意见:该作品以丝绸之路为宏大背景,巧妙融合纪实与虚构两种创作手法,视角独特、别出心裁。在主人公男孩的探索历程中,作品带领观众自然回溯丝绸之路历史脉络,细腻寻觅中国在亚美尼亚留下的文化印记,历史与现实在画面切换中有机交织。作品生动展现了亚美尼亚同中国深厚的友好关系,创作形式新颖独特,打破了传统纪实作品的表达局限。作品影像质感尤为强烈,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度的镜头语言有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最佳创新奖

大奖

作品名称:当法老遇见三星堆

作者:埃及国家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作品简介:该纪录片由埃及国家电视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以三星堆文化的国际辨识度为切入点,聚焦古埃及文明与中国三星堆文化的“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通过跨越时空的想象,展现中国与古埃及两大文明的对话与互鉴。纪录片分为《太阳与河流》《文明的面孔》《文明之树》《不可思议的想象力》4集,分别探讨长江与尼罗河对文明的影响、三星堆与古埃及面具背后的人物故事、古人对生命与宇宙的理解以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启迪。该片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于2023年10月在中埃两国主流媒体同步播出。

评审意见:纪录片以对比叙事为核心手法,让中埃两国受众直观感受彼此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两国人民搭建起相互理解、深化文化认同的桥梁。影片聚焦中埃两大文明语境下人类共同的热爱、创造与信念,契合了“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涵,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乔妙妙

中欧关系丝路一带一路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