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假期把房间给我取消了,还不允许我提赔偿”“现在要求退房不是为难人吗”“提前很久订的酒店,突然涨价要我补3倍差价,不然就要求我退订”……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人们走出家门,观美景、吃美食,玩得不亦乐乎。但也有多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此前通过平台预订的酒店、民宿被商家以“停业装修”“系统错误”“业务调整”等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随后同一房源在其他平台以数倍高价重新上架。近年来,每逢节假日,类似酒店“毁约抬价”的现象就时有发生。部分商家先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早早下单,锁定房源,待市场需求激增时坐地起价背刺消费者。这哪是做生意,纯粹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耍,把契约精神当儿戏,不仅打乱了消费者的出行计划,让他们临时找房难上加难,还增加了维权的负担。酒店敢这么做,归根到底是利益驱使下的侥幸心理。旅游高峰期住宿需求大,一些酒店便打起“小算盘”,企图通过“毁约抬价”赚快钱。节假日热门城市酒店价格普遍翻涨数倍,即便按消费者支付价款的30%赔偿,商家仍能通过二次销售赚取暴利。此前部分不良商家因类似操作未受严惩,产生了“示范效应”,导致更多商家有模学样,肆意破坏诚信经营的市场规则。当失信行为成为“无本万利”的生意,监管的滞后与平台的暧昧便成了乱象滋生的温床。面对乱象,多地监管部门虽已出手,明确禁止单方面毁约、擅自提价,但仅靠事后监管难以根治。监管部门要改变“事后灭火”的被动模式,对恶意违约商家实施信用惩戒,提高违法成本。对于纵容商家违规的平台,有必要参照网约车行业管理,要求其向监管部门开放数据接口,用技术手段实现“以网治网”。而平台作为交易枢纽,要完善投诉处理流程,接到相关投诉后迅速介入,协助消费者维权,要求酒店合理退赔差价、安排同档次住宿等,而非仅用优惠券敷衍消费者。平台更要强化审核机制,对反复毁约的商家采取限流、下架等措施。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维权意识。遇到酒店无理取消订单、擅自涨价等情况,别忍气吞声。保留好订单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反映,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用法律武器较真,毁约抬价者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酒店行业的发展根基在于诚信。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一次毁约可能招致全网差评,看似“聪明”的抬价套路终将反噬自身。商家若只顾眼前利益,失去的不仅是客源,更是赖以生存的根基。
酒店毁约抬价成套路? 这股歪风不可长
2025年05月09日 19:34:33 今晚报宋学敏
责任编辑:张阿嫱
酒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