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叶中华)6月27日,记者从北京市委宣传部举行的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3月以来,北京市统筹规划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31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今年6月1日,除北大红楼外的旧址(具备开放条件的)已全部开放。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视察北大红楼后,北大红楼亦正式开放。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介绍,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主要包括1915年至1923年6月期间,北京地区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纪念设施等31处。这些旧址数量众多、布局分散、隶属各异。北京市坚持适度、恰当原则,切实把保护作为第一要务,把有效利用作为根本目的,把打造精品作为历史担当,坚持“四项原则”,划分“三个类别”,推出“六项任务”,着力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区。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谢国民透露,围绕31处革命活动旧址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加强区域统筹,注重革命旧址建筑和周边环境风貌协调统一。 比如北大红楼周边环境整治,突出北大红楼主题,统筹减量周边各类设施,五四大街原有36根交通杆进行“多杆合一”合并为14根,11台大型箱体实施“景观化、隐形化、小型化”治理,让路于行,还原建筑肌理,呈现革命历史感。
二是发扬工匠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市、区、街明确规范标准,确定修缮外墙立面、规范牌匾标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架空线等十个方面工作内容及标准。
三是抓点带面,推动区域环境整体面貌提升。坚持以旧址为中心,带动周边环境连片推进,实施综合整治后,绿化景观多了,空间视觉清朗了,区域整体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四是便民利民,共建共享整治成果。为方便市民寻址问路、参观出行,系统梳理旧址周边公共空间环境,设置旧址指示引导标识55块。整治完成后,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街巷长作用,统筹小巷管家、网格员、协管员等队伍,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多元主体参与,让广大市民共享整治成果。
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表示,在北京市委的大力指导下,东城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围绕着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具体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原景重现《觉醒年代》,以“小而精”方式讲好红色故事。 二是在北大二院旧址实景复原“亢慕义斋”,打造“沉浸式”课堂弘扬红色文化。 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创建过程。首次展示了《曙光》《北京女高师半月刊》等多部民国时期的进步刊物,首次挖掘披露1919年3月10日毛泽东在这座建筑的第16教室听李大钊讲演的史料。根据史料,实景复原了“亢慕义斋”教室,让参展者走进历史,实地感受红色文化与红色力量。设置“与大钊先生合个影”“给未来的自己一封信”等互动环节,打造“印象百年”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体验课堂,设置“曦园”书吧,推出一系列主题文创产品,让大家在看中学、在学中悟。三是将区域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运用数字化技术赓续红色基因。 东城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发的“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将区域13处革命活动旧址、52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重点点位“串珠成链”,打造“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五条党史游学线路,让党员群众在游学中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