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谢谢你们了,你们解了我们做子女的急时之需。医养结合,这样的养老院我们放心!”2月25日,在合肥创业的六安市金安区施桥镇的刘某武,向爱心养老院院长童扬柱打来电话,连声道谢。
原来2月23日晚9时许,刘某武已79岁的母亲汪某华老人因患有骨质疏松症伴髋关节炎老毛病,曾在大医院开有抗风湿药,当晚服用引起胃部剧烈疼痛、大汗淋漓。童院长当即联系村卫生室主任丁仕林医生。下班在家的丁医生立马从家骑上电动车冒雨赶到距家近2公里的养老院,给予输液对症治疗。20分钟后,病人疼痛缓解。院长、医生看护至夜里12时许,病人疼痛基本消失。第二天早上复诊,又连续3天输液,病人病痛未发且食欲渐增,感觉良好。她的儿子刘某武获悉后感激不已。
院室相通医养结合
爱心养老院,位于舒城县张母桥镇东岗村将军山大渡槽的东桥头堡下。
“我们卫生室应童院长之约,与养老院建有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从老人防病治病、加强健康监测到及时心理健康干预、畅通转诊“绿色通道”等方面,全方位守护老年群体身心健康。随叫随到,不计报酬,为入院老人托起稳稳的幸福!”现年45岁的丁仕林自豪地说。他1998年毕业于安徽大别山中药职业技术学校,后在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修,在村卫生室工作已有25年,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养老院原是东岗村村部,与村卫生室一门之隔,院室相通,无缝对接。“老人在这养老,老有所医,得天独厚。”
人老了,本就易生病。加之,入院养老的老人绝大多数子女不在身边,病有所医,才能保障老有所养;医养结合,才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丁医生接着讲了这样一件事。
2月21日晚6时许,93岁老人赵某堂老人突发头昏头疼伴剧烈呕吐,一测血压超高达120-220mmHg。童院长当即联系其女婿,其女婿表示:能就地紧急治疗,就就地紧急治疗。丁医生立马对症治疗,输液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与童院长等一直看护到深夜直至老人血压平稳之后。第二天,病人基本恢复正常,又接连两天输液维持、检测血压,现在状况良好。“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对症,很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丁医生不无感慨地说。
疫情防控期间,爱心养老院严格实行全封闭管理,每周三次采集核酸。外界放开后,这里也仅医护人员穿防护服可进出。院长每天驾车买菜,回来后站在院外将菜递入院内。在医生指导下,每天用葱白、大蒜、生姜加红糖熬水送给老人饮用,仅红糖就用去100多斤。每天对院区无死角两次喷雾消杀。院长每晚就睡在院大门外的车里。由于管控到位,爱心养老院一直保持零感染,就连岁末年初“普阳”之下,也是全院无“阳”,当时在院36名老人,年龄从66岁至98岁无一发热。老人们的亲属及周边群众都纷纷称赞爱心养老院是“放心院”。
回馈家乡良心伺老
“兴办养老机构,是造福一方的善举;实行医养结合,是健康养老的义举。”这是爱心养老院创办者童扬柱秉持的信条。
家住张母桥镇东岗村的童扬柱,15岁就随着打工潮到天津,18岁到舒城县山七镇双桂村做瓦窑,后在山七街道经销蔬菜、水果、干果、茶叶等,靠着勤耕苦做,做的风生水起,并在山七街道定居下来。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后,“平常看见老人可怜,心里就不是滋味”的他,便想着回馈社会,做些公益事业。2020年12月时年50岁的童扬柱,决定把门店交给儿、媳打理,自己带着妻子“凤还巢”回村兴办养老院。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乡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将原村部8间平房20万元转让给他使用。随后在张母桥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县民政局、住建局等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他相继投入200多万元进行改造、扩建、装修、安装消防、监控设施等,形成目前拥有21间房屋占地1100平方米,寝室、餐厅、活动室、医疗室等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养老机构。“取名爱心敬老院,就是为了时时警醒自己要奉献爱心,良心办院”。童扬柱一脸严肃地说。截至目前,管护人员5人,入院老人41人,来自舒城、金安2县区7个乡镇。
“这里伙食好、环境好、老板好!”入院老人史某胜逢人便夸。现年89岁的史某胜,家住六安市金安区施桥镇墩子湾村路塘组,子女都不在身边,2021年端午节后留守在家的他不慎跌倒,在合肥上班的小儿子闻讯后赶回,听了同村人的推荐,就到爱心养老院查看一番,当天上午就把老爷子送来了。“这里3人一个标间,房间有热水器、有空调、有彩电,住的好。老板娘话少,见人笑脸,很会搞吃,每天三餐想方设法变换花样,不仅荤素搭配好,而且味道好,吃的胃口好。我来时不到100斤,现在长了18斤。”老人说,这里离家只有3里路,家门口经常有人来请我去吃饭,我都拒绝了。在这里真是饭来张口,有求必应。想洗澡,护工就会事先把热水放好;想理发,男的由院长理、女的由老板娘剪。大家相处又好,老人互相帮衬、聊天,自己一点都不急,孩子在外也放心,享福啊!
家住山七镇梅坊村现年89岁的施某言,同样以院为家。他23岁入党,24、25岁时在兴建龙河口水库会战中当民兵排长,后在家乡干了不少公益事业,吃了不少苦。2021年8月16日从舒城城区一家养老院转来,春节儿媳妇来接回家,就过了三天年,便吵着要回养老院,说是习惯了集体生活。
家住张母桥镇砂院村现年91岁的徐奶奶,生有七子一女,年轻时家庭人口多劳力少,遭了不少罪。“儿女为表达孝心,两年前就送我到养老院享清福来了。”她感激地说:“在这里,老板、老板娘比自己亲生儿女都亲,吃现成的,伙食又好;穿的不愁,看这身上毛衣就是老板娘给的。自己儿女多,儿子是自己养的、儿媳妇是自己娶的,都没这么好!”
守望相助老有所安
“既让老人在院安心养老、安度晚年,又让他们的亲属在外安心创业、不被拖累,以防家庭因病返贫,这是我办院的最大价值追求。”童扬柱坚定地说。
现年71岁的周某红奶奶,一家4口人,自己28岁时就患内风湿病,导致手脚变形,后又跌断盆骨未得到及时治疗,行走只能靠拄双拐慢慢挪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孙子即将上高中,儿媳妇要去陪读,全家生活仅靠儿子油漆工手艺活。童院长得知情况后,念其家庭艰难,于2021年农历3月把周奶奶请到养老院,减少了相关费用。因为周奶奶坐轮椅,每天大小便由老板娘抱上抱下,洗脸洗脚由护工重点护理。“来院有两整年了,天天如此,不容易啊,老板娘把我当自家老人待,比自己的女儿还亲啊!”据悉,周奶奶入院当年,孙子以优异成绩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舒城中学,儿子凭着一门好手艺安心做活,一家生活无忧,在家、在校、在院都安心。
现有入院41名老人中,失明、失聪、轮椅、拄拐、小脑萎缩等残障人员有13名(31.7%)。一方面需要院方精心护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家守望相助。童扬柱夫妇的乐善好施,带来养老院助人为乐的文明风尚。现年88岁的夏奶奶,双目失明。平常洗澡,除女护工帮忙外,同寝室的两位老人争相搭手。在院内散步、吃饭,老人们都主动上前、热情相助,有的还帮助夏奶奶把面条剪断,以方便食用。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团结有爱,和睦相处。
在爱心养老院办公室的墙上,挂有张母桥镇党委政府授予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带头人”奖牌和写有“热心助老,爱心无限”“关爱老人,胜似亲人”等锦旗。但童扬柱认为,“奖牌和锦旗只能代表过去,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奖牌、最鲜红的锦旗。”
童扬柱说,人家习惯喊我老童,其实我有一颗童心、爱心,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凭良心做事,用真心待人。接下来,我将持续开展好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每季一次健康讲座、每月一次文明评比、每周一次血压检测、每天一套健身手操等“五个一”活动,让老人们动起来、乐起来,把“安徽第一大渡槽”下的养老院办成群众信得过的“幸福院”。(文/图亦山汪凌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