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建议,立足黑龙江优质黑土核心区域,建立国家级黑土地保护及乡村高端产业发展先导区。
可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建立先导示范区
针对农业产业振兴,冷友斌建议,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建立先导示范区,找准试点切入和突破口,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
比如在现代产业发展上,日本政府制定了包括农田补助、农机购买、有机肥补贴、贷款优惠和收入减少、灾害补助等在内完备的农业补贴体系。特别是集中政策和资源,将北海道打造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农业农品生产基地,通过精细化种植、生态化生产、精心包装、宣传推介,打造出国际领先的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端农产品的精细农场,走“大而专”而非“大而全”道路。
欧洲发达国家则普遍注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促进产业提质和土壤循环保护。其中,丹麦作为养殖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体系,从科技研发、配套设备设施到全过程精准管理,实现了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德国、芬兰、瑞典等国对生物质天然气和沼气产业发展和使用,实施免税或减税、提供发展津贴等激励政策,提高产业培育期效益。
而东北黑土区规模经营程度高,农业产业基础牢。以黑龙江松嫩平原为代表的黑土核心区,同日本北海道等同处北纬47度纬度带,是全球公认的黄金种植带和黄金奶源带,分布着肥沃优质的黑土地,有机质和矿物质比其他土壤高出数倍,种植的农产品绿色健康,营养和品质上佳,尤其适宜打造中国版的精优农品,打造高端化、绿色化的现代乡村示范产业。
黑土地建立先导区仍存在政策“撒胡椒面”等难题
不过,在黑土地建立先导区虽有扎实基础,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冷友斌在建议中提到,第一,是农业现代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不够清晰。目前部分地区缺乏全域系统性、区域优势性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各自为战,区域、企业间多低水平同类竞争,产业链条不清晰。黑土地保护利用、生物质新能源等一些政策施行存在“撒胡椒面”等现象,未充分形成合力。
第二,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有待增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黑土地保护法》,黑土地“瘦”“薄”“硬”等问题得到了遏制。但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400年的积累,既要保护改良,又要兼顾增产增收,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探索更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第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不够。近年来,一些企业下乡后,积极建立与村集体、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资产入股得分红等一些联结模式,但停留在资源转化、劳动雇佣等层面比较多,深层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提高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参与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四大行动,打造“四新”高地
具体如何加快建设黑土地保护和乡村高端产业发展先导区?冷友斌建议,应实施四大行动,打造“四新”高地。
首先在产业方面,实施黑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打造乡村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科技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新样板。在黑龙江等黑土优势区域建立国家级先导区,以高品质乳制品加工、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预制菜、绿色低碳等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遴选重点产品、重点项目,一体考虑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系统编制先导区乡村高端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用地、资金和技术支撑等各方面政策,推动数字+生物+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先导区内乡村产业全链提升。
其次在品牌方面,实施黑土精优农品提升行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农产精品,走好品牌强农的新路径。基于黑龙江前期着力培育的“黑土优品”等区域公共品牌,以及有一定基础的优质品牌,应在先导区内聚焦重点产业、重要品类,由政府主导建立黑土地优质农产品营养价值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国内品牌宣传推介,深度挖掘黑土品牌价值,让品牌价值更多向产业链前端溢出,为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深度赋能。
在生态方面,实施黑土生态农业提升行动,促进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等产业发展,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提质增效的新模式。冷友斌建议,建议围绕进一步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效益,大力推广类似于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产业新模式,出台全链条培育和扶持政策,加强项目投资补贴,壮大市场化主体,完善收储运体系;支持企业深化科研攻关,鼓励开发高标准有机肥、黄腐酸等主副产品;参照垃圾发电补贴政策支持沼气上网发电,提升培育期综合收益;建立绿色低碳农业补贴机制,对生产或使用有机肥的企业、农户给予一定绿色补助。
在机制创新方面,实施黑土联农带农提升行动,他建议,化企业下乡、村企联动,立足全产业链拓展富农增收的新机制。在先导区内,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乡土情怀等积极因素,鼓励企业下乡立足自身产业链基础,建链、延链、强链,加大对上游种植基地、中游现代化精深加工、下游品牌升级等重投资、长周期的建设项目扶持力度。深化“万企兴万村”活动,在先导区内鼓励村集体组织,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深化村企联动,促进企业以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就业务工、托管代养、入股合作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农户更多分享产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