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环境行业竞争加剧 中小企业如何破局?

专家: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2024年06月05日 16:55:40 中国城市网郑新钰

“环境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进入存量时代。”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在2024专精特新环境企业发展大会上表示,目前环境行业“内卷”加剧,外行业纷纷布局,业务增量已经到达天花板和瓶颈。

记者了解到,行业内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虽然近几年国有资本大量进入环境产业,但中小企业仍然是环境产业的核心骨干,在环境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上述会议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专精特新是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环境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推动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环境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支撑。

推动环保产业迈向新高度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是指那些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且质量好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专精特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表示,绿色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底色,环境产业也成为产生专精特新的重要领域之一。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中培育出一批高成长性、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中小环境企业发展取得了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国拥有相当数量专注于大气、水、固废等环保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其在引领环保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夏祖义说。

533家“小巨人”企业领跑

目前环境专精特新企业有多少家,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今年3月,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以下简称环境商会)联合和君咨询对环境领域重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了调研走访,并选取58家专精特新企业为研究样本,形成《环境专精特新领跑企业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环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533家,占全部“小巨人”企业数量4%左右,企业平均寿命16.5年,远超中国中小企业2.5年的平均寿命,而且在毛利率创新能力、精细化管理等指标上也明显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和君咨询副董事长李向群在解读《报告》时表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具有人数不多、规模不大、赚钱不容易但存活时间较久等特点。当前,面对应收账款高企、竞争激烈、管理薄弱等问题,专精特新企业需要从市场、技术、管理、人才、资本、国际化等六要素来破局。

李向群特别提到,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投入可参考“532”定律,即50%的技术投入集中于有明确市场产出且当前急需的技术上;30%的投入应具有明确的产品导向,旨在帮助企业在中短期内(两到三年)实现产品迭代和升级,这样的投资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最后,剩下的20%技术投入应基于明确的战略选择,投向更加中长期(三到五年)的技术更新与换代。“这部分投资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回报,但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他说。

转变思路合作共赢

变化仍是主旋律。一方面,企业的业务形态也在求变;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格局在发生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央企已有近半数企业布局生态环保产业,此外还有20多家省级环保集团相继成立。

新形势下,央企体系和省级市场是否形成封闭市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将如何分一杯羹?

刘文强建议,央企利用资源配置优势形成规模化需求的同时,民营企业要更加注重专注于细分赛道,解决差异化精益化的需求,发挥好自身的技术研发、产品服务优势,争取自身打造成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并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单项冠军进军。

“环境产业的边界和需求场景逐渐发生变化,可以瞄准的细分领域、新赛道、新需求也正在增加,亟待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的新领域。加速环保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产品的模块化、运维远程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赋能创造崭新的绿色市场。”刘文强说。

王凯军建议,第一,优先挖掘存量业务;第二,积极向外围拓展,尤其是与生态环保相关联的材料、机械装备等领域进行拓展和布局;第三,开展平台创新,要面向未来,开发更高效、能够实现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要从过去的以污染末端治理为主向环境绿色友好型转变,这将是行业未来能够获得发展的大趋势。”王凯军说。


责任编辑:乔妙妙

环境保护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