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近20家媒体记者组成的“媒体医院行”采访调研团,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以下简称“房山医院”)做深入采访。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在座谈会上介绍医院发展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介绍,近几年来,医院在“校地共建”模式下,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22年年底,肾病科、心血管病科入选了北京市首批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2024年脾胃病科、内分泌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肺病科、风湿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
肾病科负责人介绍说,肾病科以慢性肾脏病中西医一体化诊疗为专科特色,紧抓科室的内涵建设,结合区域发病特点,在治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等优势病种方面,运用中药汤剂、膏方、丸散剂结合中医非药物治法,多靶点治疗,形成了“未病先防、明确诊断、中西汇通、标本兼顾”为核心的预防、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诊疗管理模式。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房山分中心
2021年,房山医院引进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房山分中心(MMC),将中医的“医针药结合”融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慢病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了中西医结合MMC“一站式”全程管理模式,在标准化的智能管理基础上,融合中医建立了中西并重的MMC管理模式。
作为三甲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的同时,更鲜明地保持了中医药自身的特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的中医学术底蕴深厚,不但拥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首都国医名师”韩臣子,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书文,北京市名中医张红等国家级及市级知名中医专家,还传承了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河南邵氏针灸流派等多位名医大家,建成多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工作站等的特色传承格局;陆续设立了中医特色门诊如毛发门诊、护理门诊、痛风门诊、面瘫门诊等37个。
在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孙鲁英介绍说,近些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选送青年医师到美国梅奥诊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进行研修,还能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基层小名医、基层技术人员、农村中医药保健人员、西医类别人员,开展逐层递进式人才培养。
2017年,房山医院创建“红色流动医院”品牌。历经17年的发展,职能在持续地更新和完善,现已经涵盖了中医药基层诊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及拓展服务等综合职能。
未来,房山医院将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房山,辐射京、冀、安、晋,在新形势、新医改、新需求的驱动下,恪守红色初心,拓展服务方式,全力建设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医教研全面发展研究型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