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六尺巷,这条仅长百米、宽六尺的古老小巷,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谦和礼让”的精神内涵,在当今社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每日,都有近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服务工作中,传承文化魅力。
六尺巷成为了展示桐城文化、党组织作用的生动窗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如明灯照亮六尺巷的发展之路,指导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行。六尺巷内,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那条“谦和礼让”的典故墙。墙体由鹅卵石堆砌,中间镶嵌着一幅幅古代礼让场景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张英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纠纷而展现出来的宽容和礼让。这面墙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时刻提醒着来此游览的人们,在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以宽容大度、理性克制的态度去化解,以达到和谐共处。
每当有游客驻足观望,讲解员便精神抖擞地开始讲述这个典故的由来和深远影响,他们用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个故事传递出去,让“让墙”精神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出光彩。在这六尺巷内,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就是六尺巷社区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们。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佩戴党徽,犹如一颗颗闪耀的红色星星点缀在巷子里。他们热情地为游客讲解六尺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用平和而亲切的语气向游客传递着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些志愿者队伍里,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
张耘是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他是十二世孙,也是名副其实的“六尺巷故事”传承者。他深知六尺巷在桐城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游客对于这里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他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到六尺巷,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游客讲解“让墙”故事以及六尺巷悠久的历史背景。他的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让人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文化传承力量。在张耘的带领下,六尺巷社区成立了“六尺巷故事”讲解服务队,吸引了一大批热心公益、热爱家乡的党员志愿者加入。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素养,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解说服务。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活泼的孩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收获。
郭志,文昌街道文明创建办负责人,为了应对日益激增的游客量,郭志积极牵头组织街道党工委进行了一系列举措。他们招募了一批批富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人员,对他们进行了专业培训。这些志愿者们在景区内部开展志愿讲解、道路指引、文明劝导、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工作,他们成为了景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统计,截至目前,这些志愿者累计为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了惊人的5000小时。
桐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毅说:“六尺巷工作法在全省推广,为新时代枫桥经验赋予了新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了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面临流量洪峰,我们组织部门更应该有所作为,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参与景区志愿服务、环境提升等工作中去,着力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董红军说。
为了让六尺巷的热度持续升温,成为一个持久吸引人的旅游品牌,桐城市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各个部门紧密协作,文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作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为推动六尺巷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桐城市对公交线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增加了通往六尺巷的公交线路和班次,这一项项细微之举,却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高铁东站还专门设置了六尺巷旅游咨询服务台,这里成了游客咨询、预定门票、获取旅游线路规划等一站式服务的温馨港湾。出租车行业党委也积极发挥作用,选拔出30名优秀驾驶员担任桐城旅游讲解员、文化宣传员、交通引导员,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桐城的旅游事业添砖加瓦。此外,那句充满温情的倡议——“好客桐城,我为桐城助力!”也在广大市民心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有车一族加入到“外地游客 招手即停”爱心车队中,他们开着爱车,为外地游客提供免费通勤服务。爱的暖流在六尺巷上空汇聚成温暖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
在六尺巷内,黄梅戏表演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当悠扬的唱腔响起时,那些经典的戏曲选段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吸引着游客们驻足观看。《天仙配》《女驸马》等耳熟能详的曲目轮番上演,演员们那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饰、动人的表情管理,每一个细节都让观众们沉浸在戏曲艺术的魅力海洋之中。那一声声婉转的唱腔,一个个生动的角色,把桐城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游客们纷纷表示,在六尺巷既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这次游览体验真是难以忘怀。
六尺巷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火爆的旅游态势,更体现在其在社会治理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六尺巷工作法”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以党建为引领的治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六尺巷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柱。面向全市的党组织,加大了“六尺巷工作法”的落地力度,坚持党建引领,让“六尺巷工作法”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田。
在推进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建设方面,工程项目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号楼、3号楼主体工程已封顶,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即将进行专家评审,桐城市委组织部一班人积极争取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尽快正式获批的同时,还谋划着争创全国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宏伟目标;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贺雪峰教授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2名博士生来桐挂职协助课程体系建设;在发挥组织力量承接“流量”方面,抽调镇街干部轮流参与六尺巷片区管理,组织成立六尺巷讲解志愿服务队,招募95名党员干部参与六尺巷、文博馆志愿讲解及引导工作。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让六尺巷片区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紧密配合,共同推动着六尺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六尺巷将继续秉持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发扬光大“谦和礼让”的精神,以文旅兴市,以旅游富民,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张阮航 亦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