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市龙眠街道的一方热土上,长生社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独特的治理光芒。这里,是“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地,是“六尺巷工作法”的巧妙运用场,更是“老杨议事厅”温暖人心的港湾。
让我们一起走进长生社区,探寻其和谐之美的奥秘。长生社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的治理理念,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里,“老杨议事厅”成为了连接民心、汇聚民智的桥梁,“老杨议事厅”汇聚了一群有经验、有担当的党员及群众代表,他们共同构成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强大力量。
党建领事,民心所向。长生社区党总支深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于是,他们依托老杨议事会、小板凳拉家常等亲民载体,搭建起社区、共驻共建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多方共治的平台,让群众的声音在网格中回响,让治理的智慧在群众中汇聚。在这里,治理意见由群众“提”,治理措施由群众“议”,治理效果由群众“评”,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礼让和事,民风淳朴。长生社区深知,和谐社会的基石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于是,他们巧妙运用“六尺巷”典故中的“礼让”精神,通过宣传栏、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这一传统美德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当刘阿姨和何阿姨因菜地边界线问题发生争执时,“老杨”便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情怀进行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更在群众心中种下了宽容与理解的种子。老杨议事厅定期举办的“微宣讲”,更是让“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为了群众口中的佳话,成为了社区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
居民说事,暖心为民。长生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当王庄组组长反映村道路灯损坏,影响居民夜间出行时,“老杨”立即行动,与路灯管理所紧密对接,仅用一天时间便修复了路灯,照亮了群众的回家路。这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凝聚着社区对群众的深情厚谊,彰显了社区治理的温度与速度。
多元解事,化民之忧。长生社区深知,矛盾纠纷的化解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于是,他们建立了“党建+信访”工作机制,构建了三级网格化服务治理体系,实现了治理力量的下沉与整合。通过走小区入户、电话联系、政策宣讲等方式,社区干部、网格员、小区志愿者、“老杨服务队”等力量共同发力,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决合理诉求。在这里,面对面接访、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忧成为了常态,群众的诉求在网格中得到回应,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网格管事,惠及民生。长生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实施微网格治理,将社区划分为3个网格,构建了“社区党总支书记—网格长—网格员—单元长”四级管理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小区网格内,打造了集老书记工作室、党员活动室、老有所学活动室等为一体的“老杨议事厅”服务站,将服务站建在群众家门口,实现了问题在格中发现、事情在站中解决的治理新模式。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拉近了党群关系,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
群力防事,护民之安。长生社区深知,平安是群众幸福的基石。于是,他们统筹优化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雪亮+平安乡村”建设,通过联动治理构建了坚实的平安防线。当河东一号安置小区居民周某的电动车电瓶被盗时,社区迅速调取监控记录并移交派出所处理,仅用两天时间便锁定了嫌疑人并挽回了经济损失。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强大威力,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安全感与满意度。回首往昔,长生社区在“老杨议事厅”的引领下,以“六尺巷工作法”为纽带,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为主体,共同绘制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展望未来,长生社区将继续秉承初心与使命,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让这片热土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在桐城市龙眠街道长生社区,周佳林书记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他自豪地说:“长生社区犹如一方瑰宝,镶嵌于繁华都市之中,这里,专业的法律咨询志愿者,为居民排忧解难;寒暑假及周末,离退休党支部的书法大师们,挥毫泼墨,为社区儿童勾勒梦想之舟,免费教学,赢得家长交口称赞;更有公益舞蹈与理发服务,让社区洋溢着幸福与欢笑。”(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