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生命之源,是生存的基石。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胡兆秋专注“一呼一吸”,在医疗救治中,他竭尽全力,用高超医术完成了多例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用医者仁心,与患者共同创造了无数个生命奇迹。
看清患者病症所在,选用疗法因人而异
“让生命在一呼一吸间充满希望。”这是胡兆秋对自己的要求。他从医30年来,须臾不敢懈怠。当病魔来袭时,呼吸是抵御疾病、延续生命的基础,也是其他医疗救治行为的基础,这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存在的意义,也是呼吸科医生的职责所在。
从医以来,胡兆秋遇到过许许多多患者,他们中有的让他印象深刻。20年前的一天,一位外地的女患者找到胡兆秋,她自幼患有哮喘,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治疗,哮喘仍频繁发作。她对多种药物、食品甚至环境“过敏”,自述从不敢用化妆品,近10年未敢接触面食。
在详细询问病史后,胡兆秋觉得这位患者“过敏”可疑,主因是哮喘未得到规范诊疗,所以会不定时发作,而哮喘发作时恰好使用一些物品,这些物品被误认为“过敏源”,患者已经“身心”共病。胡兆秋将分析告诉患者后,对方笃定自己真过敏,拒绝一些药物治疗和她认为的过敏源。
为打开“身心”病患的死循环,胡兆秋决定用“谎招”。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他漫不经心地告诉患者,治疗过敏自己最擅长,哮喘控制也没问题,并在5天后告诉患者她的“过敏症”治好了,可以吃面食了。患者信以为真,吃面食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后来,该患者的哮喘控制得不错,早已为人妻母,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身在外地的她,不时还会想起潍坊的那个“谎大夫”。
胡兆秋坦言,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他们不仅需要掌握高超的医术,还要真正看清患者的病症所在。对待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疗法。
坚守临床一线,为患者筑牢“生命屏障”
月落晨起,朝朝暮暮,胡兆秋每天奔波在临床第一线,用坚守呵护生命之花,用精湛医术挽救了无数患者。从医30年,担任科主任19年,他始终将“医生”这个职业作为执着追求的事业,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刻诠释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为无数呼吸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5年前,怀孕8个月的王女士患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肺部一侧全白,当时在外院ICU已经三天,转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时意识模糊,体温达到40℃。这种情况下,胡兆秋判断床边气管镜诊治尤其重要,但同时安全风险也很大,如果再等恐怕会失去机会。胡兆秋立即与家属进行了沟通,“不博结局可预见,博一下胜算不小”。患者家属感受到了胡兆秋团队的担当,表示完全遵从医生决策。在经历数小时紧张且充满变数的治疗后,患者最终安然渡过难关。从那以后,这位患者和家属只要家里有健康需求,就会第一时间联系胡兆秋,逢人就说他靠谱。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当患者游离在生死边缘,胡兆秋带领团队用精湛医术,攻坚克难,以医者之光,点亮生命之光。对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他们处理复杂急危重症的综合实力和技术优势,以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仁心、对责任的坚守,全力以赴守住这一方重症阵地,为患者筑牢“生命屏障”。
率先垂范 匠心培育人才方阵
胡兆秋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尊重每一个生命。他还特别注重钻研实用内科学、呼吸重症医学等专业相关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他以身作则,通过自身优异带动整体优异。在他的激励与悉心指导下,科室打造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医者救死扶伤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是我们一群人的事;一个人优秀不算啥,一群人优秀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胡兆秋不断提醒团队成员要潜心研究、悉心学习,要有共情心,尊重患者、尊重生命,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记者采访的当天,胡兆秋与科室的几位年轻医师就一位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仔细听取年轻医师们的治疗方案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详细解释了理由,着重强调了合理诊断和合理治疗的必要性。他要求团队成员要不断提高临床诊治思维能力,从局部到全身、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人到家庭,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这样的场景,在科室内每日可见。他不仅自己刻苦钻研、锐意进取,还这样要求每一位团队成员。他时常叮嘱年轻医生,要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光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实践。不忘初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医学就是要着眼未来,要抓住当下科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胡兆秋说。
今后,胡兆秋将带领团队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准与服务品质,强化科研创新与团队培养,进一步加强学科支撑体系建设,努力探索从呼吸疾病早期预防、终末期肺病救治,从常见病、危重症到后期康复的全套解决方案,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