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嘉塘草原清晨美景。贺大明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城全景。玉树州委宣传部供图
长江磅礴、黄河浩荡、澜沧奔流,滋养华夏兆民万物、山川形胜。溯源归宗,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这里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长期以来,玉树州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福祉,以“生态立州、绿色崛起”坚决扛起源头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走出了一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生态保护守护好“中华水塔”
守护好三江源“中华水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深牵挂。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赴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玉树州聚焦保护“中华水塔”,制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方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举措,深入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2%提升到了目前的3.97%,草原植被覆盖率从2013年的56.44%增长到目前的62.24%。全州境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黑颈鹤由隆宝保护站1984年建站初期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斑头雁由原来的800只增加到目前的1万余只,可可西里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不足3万只增长到现在的7万多只……一组组生态数据、一幅幅生态画卷,演绎着玉树州这处高原宝地的华丽蝶变,凝结着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倾力投入生态保护的辛勤汗水。
回溯过往,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江源湿地湖泊减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核心区域保护区范围,村民桑周家的秋季牧场就在这里。桑周回忆,10多年前家乡草原“得过一场大病”,由于气候变化、黑土滩、鼠害等原因,造成草原持续退化、河水浑浊。
为守护家园净土,2018年,桑周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每天开展生态巡护,保护野生动物、清理沿途垃圾、监测水源。如今,在玉树州有1.8万名牧民“放下牧鞭,挎起相机”,变成了像桑周一样的生态管护员。
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样得益于玉树州生态治理与保护重要举措的贯彻实行。近年来,玉树州制定并印发了《玉树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方案》《玉树州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若干措施》《玉树州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并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河湖“清四乱”“家园美化”“长江禁捕”行动;有序组织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认真实施三江源清洁供暖工程;山水林田湖草冰沙治理一体化稳步推进,增林、增草、增水、增群的标线逐年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三江源水源地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好水”,玉树市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玉树州成功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如今,玉树州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36个、绿色学校7所、绿色社区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2个,成为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示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三江源头生态名片”更成为玉树地区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
玉树州委书记蔡成勇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好,让一江清水永续东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作出我们玉树的生态贡献。”
壮大特色畜牧业走好绿色生态发展路
在奇峰之畔、寒泽之滨的圣洁秘境,三江源人懂得万物繁衍存养的生态密码。其中,威武遒健、肉质细嫩的牦牛带给高原牧民更多的是关于生命活力的深刻感悟。
“世界牦牛看青海,青海牦牛看玉树。”玉树有3亿亩高寒无污染的天然草原,其中可利用草原1.7亿亩,牦牛存栏近160万头,约占全球牦牛总量的十分之一。
从高原牧场化身“大都市健康美食”,玉树牦牛可谓风光无限。近3年来,北京对口支援安排上亿元资金,建设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构建疫病防控品质检测体系,创建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打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通道,将玉树牦牛引入北京市场,摆上超市货架、写入餐厅菜单、带入预制菜品开发行列。加上溯源体系普及,大都市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牦牛出生、养殖、加工、物流、检疫全流程。
玉树牦牛进入北京是玉树州生态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现在,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了玉树州的主导产业。以合作社为载体,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也成为了玉树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成功经验。
沙松是玉树州曲麻莱县昂拉村牧民。过去缺少资金,沙松一家人围着20多头牦牛忙活,每天跑草山放牧、给母牛挤奶、捡牛粪生火,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他们用家中牦牛和草场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生活大变样。如今,沙松和妻子被合作社聘为放牧员,专门负责放牧,同时承担生态管护员职责,两口子每年放牧工资、生态管护报酬、合作社分红等收入加起来超过6万元。
截至目前,玉树州共有村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6个,入社牧户40939户,牲畜82.34万头只匹,整合草场826万公顷。其中36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草场、牲畜和劳力“三要素”整合率分别达82%、91%、77%,效益逐年显现,仅年底现金分红就突破3000万元。
不仅发展特色畜牧业,玉树州在从全局谋划绿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也不断着力。“玉树州将依托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绿色有机农牧业培优提质行动和生态旅游业提档升级行动,让玉树牦牛、扎什加羊、黑青稞、冬虫夏草以及冬春冰雪游、高原健体康养游等成为靓丽名片。”蔡成勇表示。
优化城市环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在玉树州玉树市东南部的巴塘河国家湿地公园,金秋十月的暖阳映照着生态管护员们的身影。垃圾捡拾、杂草清除、绿化设施维修,通过他们的努力,公园道路、广场的景观效果大为改善,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科普宣教中心、观鸟屋、藏药园、水上乐园、迷宫寻宝,一个个湿地公园游赏项目传递给玉树人更多的是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文明理念。
据了解,巴塘河国家湿地公园包含了玉树市区的北京玉树湿地公园、结古朵公园、扎西科湿地公园、琼龙公园四座子公园。它们集品味、意境、韵味、教育为一体,也充当着玉树市的“空气净化器”,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的打造既为玉树生态和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绿色生态环境不仅成为玉树市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玉树城市的魅力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玉树州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福祉,以环保洁净引领社会风尚、以生态美好增添幸福指数的城市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一个个具体举措“落地有声”。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禁废减塑行动,乡镇垃圾分类点建设全覆盖,塑料替代产品全面推广使用;加快清洁城市建设,推广风能、光伏、天然气等多种清洁能源互补的绿色用能模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处于全国监测城市前列;颁布《玉树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成立“青南地区”首个生态法庭,创新“民兵+生态管护员”、人兽冲突保险基金补偿等机制,居民生态法治意识全面提升;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放眼今天的玉树州,最漂亮的是公园、最整洁的是街道、最灿烂的是人们脸上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