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当代作家、诗人流沙河所著的《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一书时,我被吸引住了。书鱼又名银鱼、白鱼,实则书之蛀虫也。流沙河老先生却以“书鱼”自称——书鱼蛀书,有了一点心得,也会暗笑;有了一点看法,也会自语,“读书之乐乐如何?陶醉南窗门不出”。在书海潜泳大半生后,流沙河这条“书鱼”冒出海面一连吐了几串气泡。这些气泡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给我们带来诸多乐趣。
此书是流沙河的文史随笔集,书中篇目多从古文、古籍线索入手,解答或澄清古代生活的一个小问题。这些问题虽看似细小,却可能是“千古悬案”“千年错案”,一朝被破解,令人恍然大悟或哑然失笑。书中文章主题涉及古人生活方方面面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既包括个人层面衣、食、住、行的点滴,也包括社会层面商业、手工业、科学领域的细节。文章信息量十足,趣味横生,给人以“原来如此”的阅读快感。
在书中,作者的川式幽默和科学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古代生活。“什么”这个词语大家常常说,然而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原来,上古先民蛇咬为患,路上见面总是问:“没蛇吧?”久而久之,问话就变成了“没啥吧?”答曰“没啥”或“没什么”。所以,“什么”就是蛇,是像声,是问候。同类的考据论证还有“丁”是蜻蜓、“工”是独木桥等。
吃饭乃人生活之大事。对于古代人而言,进食习惯一般是晨粥午饭。粥有厚薄之分。厚粥又名糜粥,米豆之类熬浓,用匙食;薄粥即稀粥,端着碗喝。贫人蒸麦粒饭,是为麦饭;富人居丧,也守制吃麦饭。旅客和士兵也有用荷叶裹带冷麦饭的。更贫困的如庄周,吃不起饭,只喝糁汤野菜。至于晚饭,所谓夕食曰“飧”,汤泡剩饭而已,一般从简。古代说的干饭,大异于今,乃指饭粒晒成的干粮也,不可不知。书中类似的描述,让我们读懂古人生存不易。
刷牙是今人的生活习惯,我们似乎不知道中国哪位古人刷牙。《红楼梦》中贾宝玉那样的贵公子,亦仅以茶漱口清洁而已。如此看来,刷牙习惯或许是从欧美传来的吗?不是——流沙河在本书中说,宋朝便有了牙刷。南宋遗民回忆临安市井繁华所作的《梦梁录》里,就有“刷牙子”三个字。虽然名称尚待商榷,但据书中描述情形可推断其为牙刷无疑。同时,流沙河还考证出南宋时期,杭州城百家著名商店中就有两家是“刷牙铺”,一家姓凌,一家姓傅。
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读起来饶有趣味。流沙河在本书中写道,玻璃镜传入我国前,国内通用青铜圆镜。贫家买不起镜,只能“鉴于止水”。于是就有笑话了:“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其母亦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嘲笑贫妪误认镜像为亲家母,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也有相似描写——刘姥姥醉了,在大观园怡红院中遇穿衣镜,出了丑。透过这细节描写,曹雪芹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贫富悬殊来。
因为做了“书鱼”而知道一些小事,这是流沙河先生自谦。他自然不是不知大的人,可偏偏别出心裁说小,可谓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出神入化。在本书中,我们于字里行间读出他丰厚的知识积累,也感受到他把读书当成了享受。我们要像先生一样,多读书、勤思考,思接千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而美好。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1月17日 第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