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近在咫尺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我没有去过,却为什么在假期,和一双儿女赶去了远在千里的塞上碑林——榆林红石峡呢?
近两年我迷上了书法,在众多的碑帖中,对摩崖石刻情有独钟。听榆林的一位朋友说,要论观赏性强、震撼人心的碑林,当属榆林红石峡的空中摩崖碑林了。榆溪河两岸崖壁上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洞窟,有真草隶篆等历代石刻160余幅,塞上碑林名副其实。
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的峭崖上,山皆红石,一条榆溪河从谷中穿越而过。因红石峡周围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榆树,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此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红石峡地处毛乌苏沙漠,分东西矗立。在石峡壁上凿洞,不用泥塑,曾经的匠人们依石形石势雕出许多栩栩如生的神像。现如今,空空的洞穴里,神像已不知去向,唯留下泥涂的墙皮驳脱成一坨一坨,像伤疤一样显眼。洞内壁画仅有吉光片羽,但石壁天然的纹路自成了无数绝妙的线条,如沙漠起伏,如游云,如流水,又如现代派绘制的艺术作品。清晰的是那一个一个洞顶上刻饰的阴阳太极八卦图,仿佛在静静地推算着黑白交替的昼夜,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沧海桑田。
每一个季节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红石峡的秋也有着独特的魅力。站在榆溪河边,秋水映蓝天,长风送万里,此刻天高云淡,天宽地阔。红石峡的秋充满诗意,阳光慵懒地洒在峡谷两岸金黄的榆树叶上,给它们的表面增添了一层光泽。微风拂过,一枚枚落叶在轻风中翩翩起舞,犹如淘气的精灵在欢腾跳跃。鱼鳞般的石道上铺洒着落叶,游人们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一部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奏鸣曲。仰头向天,暖融融的阳光拂照脸面,舒服也惬意。张扬大气的藤蔓仿佛从头顶延伸到天边,似将把天和地围成一体。我贪婪地大口呼吸着清新空气,“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不知何故,突然间就从我的脑海中冒了出来。
“快走吧,前边还有更好的风景呢。”两个孩子看我沉醉其中的样子,知道再任我这样走走停停下去,别说两个小时,就是一天时间也不够用。
只见流淌在大漠中清澈的榆溪河水泛起了晶莹的波纹,好像一条银色丝带潇洒飘动。鸟儿在枝头歌唱,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似乎也在享受深秋的浓醇韵味。
红石峡景区是一条书法长廊。一幅幅书法作品镶嵌于山水之间,悬挂于天与地之间,历史烟云沉浮弥漫,苍劲豪迈的气势直扑眼前。从“九边重镇”到“大漠金汤”再到“长天铁垛”,从“雄镇三秦”到“威震九边”再到“天成雄秀”,从“雄石封关”到“榆关雄山”再到“华夷天堑”……光从这些字面就能领略得到古时驻守边塞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每一代中国人的拳拳爱国心都值得铭刻、纪念。就拿刻于峭壁的“力挽狂澜”来说,这幅有着特殊背景的雕刻,凝结了当时人们的爱国之情。讲解员戴着耳麦慷慨激昂地介绍,五四运动前,从北京毕业回家乡米脂不久的社会活动家杜斌丞先生出任榆林中学校长,他积极推行新文化教育,传播革命思想,并先后从北京、天津等地聘请了思想进步、有真才实学的魏野畴、李子洲等到榆林中学任教。这些革命前辈到榆林中学后,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向学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学校的政治生活逐渐活跃起来,许多进步青年逐渐觉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4年,榆中丁级班学生毕业,学校在红石峡举行了欢送会,经李子洲提议,全班同学通过,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在红石峡题刻了“力挽狂澜”四字,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去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中华民族。
如今,刀光剑影虽已远去,但这片土地上积淀的历史气韵与家国情怀仍令人感慨、动容。
要到河的对岸,石崖栈道是必经之路。女儿恐高,任我和儿子咋说,她都不敢往前行走。的确,“榆关雄山”四字也体现出了这条栈道的险陡、奇绝。凿于崖壁、一尺多宽的栈道,同宽间只能容得下一人。我左手扶着水泥栏杆,右身紧贴山崖,屏住呼吸,目不斜视直盯前方,小心翼翼地通过栈道,在对面稍宽处回身向女儿招手、比划,示意她以同样的姿势就可以大胆闯过来。但见她脚往前伸了几次都没能迈出一步,儿子只能向后边堵着的游客说着抱歉的话,又退了回去,将她送回景区大门口,然后再自己折回来陪着我,通过普济桥,往西岸的摩崖走去。
红石峡是古时边塞内外的分界之地。儿子和我一边往前走,一边指着头顶一系列有关民族融合的摩崖石刻对我说:“妈,我觉得这几块题刻是这里的点睛之作。一条河、一座天堑虽将当时的不同文明分隔开了,但这种分隔背后仍蕴含着深深融合之意。历史大河奔流的朝气、霸气、英雄气和豪迈气都在这些字里了。”
听到这,本来心里惦记着女儿,快步往景区外走的我,突然间就折回身,站在这些摩崖题刻底下,仔细地欣赏着、琢磨着、体会着。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0月30日 第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