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地方两会密集召开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4年01月29日 20:17:35 人民网

一年一度的省级两会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1月中下旬以来,省级两会密集召开,敲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施工图”。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地将如何规划新一年的重点工作?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各省(区、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成为各地施政发力关键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眼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山西省要求,瞄准科技前沿,挖掘优势潜力,布局发展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辽宁省明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重庆市提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技术、资金、市场、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挑战。

以资金为例,王鹏介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包括研发资金、设备购置资金、市场推广资金等。这要求企业和投资者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

“同时,由于新质生产力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投资者往往持谨慎态度,导致融资困难。这要求企业和投资者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王鹏说。

就资金层面,王鹏还提到,新质生产力的投资回报周期往往较长,需要耐心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这要求企业和投资者具备长远的投资眼光和稳定的资金来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地方如何更好发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王鹏建议,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资本、人才等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流动;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产业引导方面,王鹏建议,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服务保障方面,王鹏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焕发民营经济活力,就必须激扬企业家精神,就必须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创造。”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广大民营企业在贵州大胆投资、放心发展!”

“民营经济占广东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只能壮大不能弱化。”

……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支持民营经济作出的最新表态,让人备受鼓舞、充满信心。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配套政策细化落实。

过去的一年里,天津市召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9条措施,新增民营经营主体30.1万户,增长13.3%。

重庆市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108条改革举措,民营经济企稳向好,9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浙江省全面推广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市场经营主体达1034万户、增长9.6%。

……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实施,民营企业的信心和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福建省人大代表、九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孝发介绍,今年1月以来,九牧的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特别是智能马桶、数智五金、定制衣橱柜等生产线订单排满。同时,企业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店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虽然民营经济在疫情后整体上还未进入最佳发展状态,但民营企业的信心明显提高了、动能增强了、势能累积起来了,已经基本调整好向国内外市场强势出击的靶位,向好向强的大趋势已成不可逆态势。

展望2024年,民营经济发展东风更劲。

安徽省提出,将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标志性举措,整治招投标等领域歧视性规定和做法。

上海市表示,将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

贵州省明确,将建立全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产业基金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资金占比不低于40%。

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住房保障,既关系民生,也关乎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瑞民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被列为“三大工程”之首,是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保障性住房有助于以合理的价格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将显著地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动能,使得新市民可以放手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其封闭运行的特点又能较好地与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市场区隔开,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商品房市场的冲击。”王瑞民说。

保障性住房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具体量化目标。

北京市表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重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

天津市提出,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万套(间),优化购房政策,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上海市明确,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

……

“今年地方两会除了公布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规模外,还有多个省份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受众群体进行了扩容。”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说。

例如,山东省提出,开工保障性住房8000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又如,四川省提出,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万套(间),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在王小嫱看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严格控制户型面积标准,坚持小户型、经济实用、节能省地的原则;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以及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从而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应遵循微利的原则。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多由政府主导,其可持续性发展还需多元主体助力。应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鼓励政府、房企合力建设。”王小嫱说。

王瑞民认为,在保障房建设落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并妥善处理好相关主体激励相容机制的设计。中央和地方、房企和居民互蒙其利,保障房建设的推进就会更顺畅一些,速度就会更快一些。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乔妙妙

民营经济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王鹏

热点新闻

多姿多彩迎国庆

中国城市报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