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制成冷泡茶饮,祁门红茶做成茶含片,成都蜀锦制成“新中式”服装,龙泉青瓷烧制成生肖摆件……在不久前闭幕的长江文化艺术季“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上,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让不少观众啧啧称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2024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处处可见头戴簪花的游客,放眼望去如同一座“流动的花园”;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将舞龙传统与现代文旅相结合,夏季打造水龙节,冬季“龙在火中飞”;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内,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表演,呈现出“火树银花”般的奇幻效果……多地积极寻找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面向游客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同时将游艺纳入旅游体验,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今年5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执法检查的情况看,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加速,许多地方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传承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产业的双向奔赴。但同时,检查组也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增强依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能力,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充分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中,创作生产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活态的、时尚的;不仅是守正的,也是创新的、发展的。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已广泛应用在文旅领域,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载体,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三,河南省宝丰县都会在麦田里举办马街书会,已经传承上千年。如今,“马街书会AR交互体验”项目让马街书会“永不落幕”,观众不去宝丰,非正月,也能在AR虚拟环境中欣赏曲艺、学习科普等。新技术、新载体在显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为其传承利用开辟了新空间。
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与时代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知,获取更强大的生命力。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11月04日 第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