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崔巍(右三)在平城区文源社区调研社区党建工作。
大同市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在市党群服务中心学习。
大同市御河西岸全景。
山西省大同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雕塑之都、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常住人口310.6万人,城镇化率72.7%,有基层党组织1.1万个、党员22.2万名。2017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全国城市党建“上海会议”精神,大同市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持续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水平城市治理的有效路径。
建立四级联动体系做实城市党建全系统
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大同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立足社会群体结构多元、群众诉求多样、服务要求更高等新情况新变化,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作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来抓,放在突出位置,从严抓好落实。对标中央、省委有关部署安排,坚持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将四级党组织贯通联动起来,确保城市基层党建牵引有力、运转有序。
强化组织联动,实现共同发力。大同市委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城市基层党建进行总体设计,并把城市基层党建列入“一把手”工程,推动工作落实:按照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学习借鉴杭州市、深圳市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制定《中共大同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四级联动机制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实的意见》等城市基层党建“1+6”文件,在制度层面搭起“四梁八柱”;区委建立党建领导小组,负责本区党建工作,将区级职能部门、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吸收为领导小组成员,每半年召开1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围绕落实党建重点任务提出意见要求;街道、社区成立党建联席会,承担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建设等职能,保障了城市基层党建推得动、抓得好。
强化责任联动,促进担当作为。大同市深入推行“两级三责法”:两级,即通过抓好本级、督促下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三责,就是建立清单化明责、项目化履责、规范化问责机制,进一步明确市委主体责任,负责牵头抓总,宏观指导。区委履行第一责任,加强全区范围内党建工作的组织实施、资源配置、督查指导;街道党工委担负直接责任,统筹推进和抓好落实,推动辖区内单位、新兴领域等党建融合;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负责组织动员和服务管理,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各尽其责、失责追究的工作格局。
强化制度联动,推动上下衔接。大同市建立市直部门联动指导制度,将省委组织部制定的7大类34项城市基层党建评估指标分解到23个市直部门,对各县区进行联动指导,确保任务条条落实、件件落地。大同市还建立党建专项考核制度,列出城市基层党建定性、定量两大类10项考核内容,发挥年度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精细化、数据化考核,推动工作任务落实。同时,全市完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述职中,将其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对于城市基层党建落后的县区,实行“一票否优”。此外,大同市还建立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党组织表扬推介,对排名靠后的特别是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整顿,促进整体提升,近年来全市连续整顿转化92个社区软弱涣散的基层党支部。
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建强社会治理主阵地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大同市把街道作为城市社会基层治理的主阵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城市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深化街道区划调整、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建设扁平高效的管理体系,破解权责不对等、管理缺位错位的问题,疏通基层治理的堵点和痛点,使街道从行政末梢加速向治理枢纽转变,对城市各类组织和各种人群都能兜得住、管得了。
以赋权为抓手促进权责一致。大同市针对街道面临的“看得见而管不了、摸得着却抓不起”等基层治理难题,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相衔接,按照《山西省街道权责清单参考目录》,赋予街道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管理考核权和任免征得同意权、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的规划参与权、辖区需多部门协调解决事项的综合管理权和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的建议权等5项权力,同时推进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下沉,使其权责一致、运转协调,街道管事情抓治理的底气更足、腰板更硬,主责主业更聚焦。
以扩能为路径激发组织活力。大同市针对街道存在的“职能不具体、效能不高”等问题,明确街道层面党群工作、区域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区建设、营造环境、促进共治和维护稳定8大职责,在“4+2”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行“5+2+1”模式,即设置基层党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行政执法5个办公室和党群服务、综合便民2个中心以及退役军人服务1个站所,实现了机构设置从“向上对口”到“向下对应”的转变,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基层各类机构、组织在服务保障群众上有更大作为。
以减负为核心创优发展环境。大同市针对街道事务纷繁复杂等问题,建立推行街道权责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未列入清单的事项,原则上不得交由街道承担,区直部门确实需要委托街道承担的行政事务,须书面征求街道意见,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纳入街道权责清单管理。大同市针对经济运行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街道面临的“抓招商抓不实、抓不好”问题,全面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能,推动街道从抓经济发展转变为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党建和公共
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
以增效为引领重塑街乡区划。大同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部署要求,把街乡区划优化调整作为加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先手棋”,在科学把握人口分布、区域发展差异特点以及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文历史、治理能力等情况的基础上,审慎稳妥推进乡镇改街道、街道撤并工作,全市43个街道优化调整为39个,区划设置更趋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街道规模实现相对均衡,区域社会管理的效能有效提升。
加强社区基础保障注入一线组织新动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的指示要求,市委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夯实基础保障,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的堡垒聚合功能,破解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薄弱的问题,打通基层服务治理“最后一公里”。
突出支部建设标准化,推动基层组织实起来。大同市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围绕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制定《关于加强社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定方法措施、定达标细则、定经费标准,推动支部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市396个社区,每个社区经费16.5万元以上,提升了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及凝聚力。大同市还赋予社区党组织“创星升级”活动新内涵,在综合设置组织先锋、共建融合、保障有力、服务满意、宜居幸福等“党建五星”的基础上,对每颗星再设置五个等级,对“创星”和“升级”成功的进行奖励,促进争先进位,进一步营造“干有目标、评有标准、比有榜样”的浓厚氛围,激发出内生动力,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突出社工队伍职业化,推动基层力量活起来。大同市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薪酬不高、出路不宽等问题,严格“选育管用”全链条,出台《关于深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与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工作实绩相挂钩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大幅提高薪酬待遇,人均月工资增长900多元,“两委”主干收入水平达到当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同时,大同市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侯选人人选。全市还持续深化社工师培训,集中开展技能培训,在社区工作者层面率先实现“技能社会、人人持证”。此外,大同市还抓好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采取省市示范、区县兜底模式,每年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培训,同时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制度,持续建强管好“头雁队伍”。
突出场所建设规范化,推动基层阵地优起来。大同市坚持把阵地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服务居民群众的实体支撑,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社区活动场所提质提档的实施意见》,通过“新建一批、修缮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持续规范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目前,全市社区办公及群众活动场所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19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29个。同时,大同市高标准建成全省第一家集党性教育、智慧党建、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达6500平方米的市级党群服务中心;各县区同步建设县区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10+N”的市、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盟,形成“15分钟党建服务圈”,使党员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组织找到“家”。
打造共建共享格局促进基层治理上水平
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大同市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系统工程,加强整体建设,构建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共驻共建格局,破解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瓶颈难题,提高党领导城市治理的水平,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融合式党建力促共驻共建。全市39个街道成立“大工委”或“党建联盟”,吸收驻街机关事业单位等负责人为兼职委员;建成196个社区“大党委”,吸收物业管理人员、社区民警等为兼职委员,定期开展党建联席会,统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大同市常态化推出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年均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3000多个,社区卫生防疫服务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深受群众欢迎。全市还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市县机关单位4500多名党员到街道社区报到,组成888支共产党员先锋队和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一线和防控重点区域开展防疫工作,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党员成为居民群众的“主心骨”,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覆盖式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大同市针对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业态、新格局,有重点地抓好楼宇商圈、园区、互联网业、快递行业等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嵌入到城市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全市组建东信电子商圈等高标准楼宇党组织12个,建成市级“双强六好”党支部60多个,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党建强、发展强;实施整园建强、整楼推进、整线突破、全面提升的“三整一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核心功能和引领功能,把民营企业家、高新技术人员等新阶层人士吸纳到党的周围,激发出城市经济的新活力;开展“三亮三比三争”活动,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和社会组织运营、群众需求和职工关切,助推“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5.6%和93.2%,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跟党一起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态势进一步增强。
引领式党建提升治理水平。大同市针对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态度差、效率低等问题,联合市民政、住建、城市管理等部
门印发《关于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方式,将业主、物业均纳入社区党组织的管理,进一步提升沟通协调成效,推进党的工作手臂向基层治理延伸,全市14个试点小区取得明显成效。针对社区网格管理不够规范精细问题,大同市还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推动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城市党建五级架构,织密城市基层治理网络,促进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8月16日 第20-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