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王拥军教授获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

2025年02月06日 15:11:44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北京时间2月6日(当地时间2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该奖项被业界认为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而王拥军教授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获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奖的亚洲科学家。

“获奖是对中国科学家在卒中领域贡献的肯定。”2月5日,王拥军教授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和团队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

2月6日,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主席、美国卒中学会主席劳伦·桑辛(Lauren Sansing)为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颁奖。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的临床科学家们一共产生了12项在卒中再灌注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证据,其中5项来自王拥军教授及其团队。

在王拥军从业的40多年中,他带领团队在卒中治疗的方法、药物、时间等难题面前进行了突破性研究:他主导的CHANCE系列研究找到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改写全球诊疗指南;进而又找到导致部分人群使用氯吡格雷效果不佳的“绕行基因”并提出替代方案。这项研究,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11%下降到6%,被多个医学权威机构和期刊评价为国际卒中领域的重大突破,推动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入“双抗时代”。

2月6日,王拥军教授在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发言。

为了延长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被“锁定”的4.5小时,王拥军及其团队综合应用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意味着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能够降低8.8%。这也被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为“对全球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国际卒中大会前任主席、美国罗文大学库珀医学院神经病学及神经外科教授都铎·约文(Tudor G. Jovin)提到王拥军时评价道:“他极具影响力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卒中治疗的某一领域,而是涵盖了包括急性期治疗(静脉和血管内再灌注)、影像学等多个方面。”

“故事仍在继续。”王拥军在获奖发言最后说道:“我们的使命尚未完成,我们还在期待着,期待着更多试验的结果。”


责任编辑:乔妙妙

王拥军临床医学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足迹丨逐日追光 创新致远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春运里的中国,生机勃勃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根毛竹意味长(今日谈)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