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尊重和善待历史建筑,江门让城市记忆“活”起来

2025年03月10日 17:15:15 南方日报任龙

三月早春,走进江门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一栋栋骑楼静静矗立,风貌老街古香古色,特色民居绵延分布,火红的簕杜鹃竞相盛放,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是江门城区发源地,也是“老江门”“老华侨”的记忆所在、乡愁所系。经过系统性保存活化,老街区焕发新生机,成功入选第四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成为各地游客漫游江门、了解侨乡历史人文的热门打卡点。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杨兴乐 摄

透过历史文化街区看江门,一座极具侨乡特色的魅力之城光彩夺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中国著名侨都和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江门持续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创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大力传承城市文脉、涵养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迸发与众不同的城市魅力。

文脉悠长:从千年古邑到中国侨都

读懂一座城市,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

江门,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得此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会罗山咀贝丘遗址、台山腰鼓新村沙丘遗址,以及开平、鹤山、恩平等地的数十处遗址,均留下了古人类生活的痕迹。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江门境域属南海郡。江门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始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从合浦郡高凉县析置出的思平县,即今江门恩平,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元末明初,西江西岸逐渐形成了一个临江市集,称江门墟。明初新会县人黎贞为《江门送别图》所作的序文中,首次出现“江门”一名。

到16世纪,江门已发展成为相当热闹的商品集散地。新会举人李子世在《江门晚渡》一诗中,曾用“千艘如蚁集江滨”来形容江门渡口繁华夜景。

江门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江门台山的上下川岛、乌猪岛是中西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新会官冲窑遗址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宋代在台山广海设立望舶巡检司,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广海卫,这些都是海丝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

近代以来,大批江门人踏上出洋谋生之路,远赴异国他乡挖金矿、修铁路、创家业、建华埠。据统计,有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遍布全球,因此江门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素称“海内一个江门、海外一个江门”。

来自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在国外艰苦创业,不忘反哺故土。他们积极回乡投资兴业,修建铁路、学校、医院、洋楼、碉楼……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间,江门孕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著名侨领司徒美堂、“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众多历史名人,江门籍院士34人。

开平碉楼。受访单位供图

如今,侨乡大地上矗立着超过1800座碉楼、1万余座洋楼,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开平赤坎镇,以及五大历史文化名村、五大历史文化街区、239处各级文保单位、269处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家底”。

从千年古邑到中国侨都,江门的文脉在时光长河中奔涌不息,一砖一瓦镌刻着中华文明的韧性,一街一巷流淌着四海同心的温度。

精心守护:让侨乡特色建筑活起来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厚实的历史文化“家底”,诉说江门的过去,昭示侨都的未来。

如何用好这份“家底”?江门从“侨”字入手。

“侨”是江门最地道的基因。放眼江门大地,除了碉楼、洋楼,还保留了大量的侨界名人故(旧)居,这些数量庞大、风格鲜明的侨乡文化建筑遗产,承载着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播使命,是最具江门特色的人文名片。

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江门出台《关于加强江门市侨界名人故(旧)居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侨界名人故(旧)居保护工作,通过资源普查、分级保护等举措系统推进侨界名人故(旧)居保护活化。

‌全域普查建立名录。江门按建筑年代、历史价值、保存状况等建立分类标准,在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中遴选出一批侨界名人故(旧)居,包括梁启超故居、冯如故居、李铁夫故居等,形成动态保护名录,为开展保护活化提供依据‌。

梁启超先生像。杨兴乐 摄

‌分类施策精心保护。针对不同种类历史建筑,江门采取差异化策略修缮保护。对于文物类历史文化遗产,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的原则,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及时进行修缮保护,消除文物建筑隐患;对于非文物类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加固、外观整饬、内部改造等。

位于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江门市侨界名人故(旧)居保护名录首批入选单位。2022年,江门启动梁启超故居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对故居本体、怡堂书室、回廊盖瓦等进行全面修缮,进一步增强文物本体的耐久度和美观度。

“经过修缮升级,梁启超故居面貌一新。”茶坑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梁国安说,如今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旅游人气火爆,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从侨界名人故(旧)居入手,江门精心守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同时,悉心打造“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通过深度挖掘城市内涵,多维展示风情风貌,彰显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的魅力,让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探索创新:擦亮城市历史文化名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荣誉”之一。2024年江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志着江门正式进入“申名”时间。

为保障“申名”工作加快推进,江门建立了由市长为总召集人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江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江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明确“对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条件和标准,用三年时间全力推进申报工作”。

赤坎华侨古镇。受访单位供图

一年来,江门学习借鉴福州、泉州等先进城市的理念做法,开启一系列“申名”探索。

梳理文化资源,编制保护规划。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及资料补充收集,目前,江门已取得历史文化遗产评估工作初步成果及名城保护规划初步规划成果,蓬江长堤、新会学宫、大新—仁寿路、台城中心、西宁市5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均已完成编制并按程序报省审批,为“申名”夯实基础。

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守护。去年,江门首个以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主题的发展基金成立并发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共同守护城市的“根”与“魂”。目前,该基金已募(认)捐款(物)超1300万元,确定首批修缮项目4个,其中首个修缮加固项目——“民国茶楼”新椰路2号、4号、6号于去年完成修缮,并开业运营。

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保护活化。去年,江门利用无人机航遥、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孪生、空间融合技术,集成多源智能监控感知数据,完成江门269栋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历史建筑有了“3D身份证”;江门开平大力打造“数字碉楼”,上线“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赋予古韵碉楼数字化新形态,实现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云游”世遗。

更值得关注的是,江门通过立法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法治保障。目前,《江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列入2025年政府立法调研项目。

不久前,“申名”再次写入2025年江门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和碉楼骑楼等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留住记忆和乡愁”,吹响了新号角。

奋进新的春天,一个人文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织相融的魅力江门,正朝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力奋进。


责任编辑:张阿嫱

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文化文物

热点新闻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