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高原追梦人守护非遗“活化石”

2020年07月06日 09:09:01 新华网

踏动摆身、击锣敲鼓、左腾右挪、绕场而舞……炎炎夏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纳顿传习所里,一群身穿各式服装的演员伴随着音乐灵动起舞……

6月18日,几名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训练结束后,46岁的杨春林脱掉华丽的表演服装和面具,露出汗涔涔的脸庞。杨春林参与的这场表演训练叫作“纳顿”,是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群众重要民俗活动。

“‘纳顿’源远流长,早在元末就已经出现。”青海省民和县纳顿艺术研究会会长祁正祥说,土族纳顿节是当地群众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形象地表现了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顿”由“会手舞”“面具舞”等内容组成,舞艺保存着早期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文化的遗风,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过去的生活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土族的生活情形。

6月18日,几名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20多年前,杨春林踏上学艺之路,过程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纳顿节开始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二日,炎热的天气却要穿着厚厚的长袍、戴着面具进行训练,杨春林说:“每次练完都会汗流浃背。”

6月18日,当地群众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这一跳就是20多年,杨春林现在成为纳顿艺术团的副团长,所在的团成员有90余人。

杨春林的师傅75岁的徐秀福,是纳顿艺术团的艺术总监,也是土族纳顿节省级传承人。“干了一辈子喜欢的事,值了!”徐秀福说。

“如今许多年轻人走出家园,接受多元文化,‘纳顿’表演技艺濒临失传。”徐秀福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传承保护上,这些年,徐秀福教过的学徒有四五十个,成为“纳顿”表演的主力军。

6月18日,当地群众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经过徐秀福等人精心打磨,如今“纳顿”表演融入了汉、回、土、藏、东乡族等多民族特色,古老的民俗文化有了新面貌。当地“纳顿”演员们一起改编的“五族舞”,在表演中突出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友爱的感人情节,纳顿节在当地也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民族团结的节日。

“希望未来能提升‘纳顿’的艺术品位,让游客们既能看到传统节目又能看到创新节目,把非遗文化留下来、传出去。”徐秀福说。(记者沐铁城、周喆)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彤彤

热点新闻

湖北重振中的交通力量

中国交通新闻网

新闻推荐

文化和旅游部:游戏游艺设备不得宣扬赌博内容

人民网

贵州A级景区面向全国游客五折开放 优惠持续90天

贵州日报

严厉查处黑导 挤压非法“一日游”生存空间

北青网

北京A级景区垃圾分类难在哪 认知是关键

北京商报

九寨沟旅游环线厕所乱象:基本没有干净免费的公厕

光明日报

新疆旅游厕所融进景区“量”“质”齐升

新疆日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投诉中心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