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发布会(苏州)”将于7月1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本次发布会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中国财富研究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机械工业出版社、南京审计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会上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将重磅联袂发布《2025“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2025“长三角41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
报告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等百位专家历时六年,经过几十次的论证,近百次的数据测试,继2020年首次发布以来,持续得到政府界、学术界、产业界及政策制定部门的高度关注。
成熟的创新生态,需要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乔木层”,也需要中小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等“灌木层”,还需要政策、市场、基础设施等“土壤层”。本次发布会将汇聚顶级智库专家、科学家、大学校长与企业家“做而论道”,分享他们各自领域的研究成就,共同探究涵养创新的热带雨林: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与突破点;共同探寻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钥匙,更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城市创新生态作为二者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与“耦合剂”,直接决定其效能。唯有以完善的创新生态为基石,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协同、“双翼”共振,才能助力城市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在阐述报告理念时指出,构建城市创新生态需秉持系统性思维,立足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入差异化发展赛道。通过挖掘不可复制的生态基因,既能突破城市发展“资源内卷”的困境,又能摆脱产业创新“政策依赖”的红海。真正的创新生态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与协同配置,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与增长动力。
“与大师对话”也是每届活动的一大品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党委书记仇保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赵强,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旻将从不同的维度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对话。
城市创新生态的构建,不仅是“破卷密码”,也是“梧桐成林、凤凰自栖”的共生百川,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胜密钥”。独墅湖畔,盛夏之约,既是五年的孜孜传承,更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