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从“城市过客”到“田间创客”——“90后”兴农人郭兴明的破局之路

2025年07月21日 18:36:37 中国城市网

清晨,在桂阳县仁义镇山河村的烟田里,37岁的郭兴明蹲下身,指尖轻抚着烟叶,看着自家连片的烟田,他黝黑的脸上不由得泛起了笑容,这片亩均自然叶数23片、有效叶数18片的烟田,是他倾注心血的致富地。从顺丰快递经理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从西瓜玉米种植失败到自投百万的种烟能手,郭兴明的经历,是一部充满魄力与智慧的乡村振兴奋斗史。

破釜沉舟,“城市过客”到“土地扎根”

image.png

(郭兴明查看自家烟叶)

黎明时分,郭兴明站在资兴市的快递网点前,望着忙碌的分拣现场,突然感到一阵迷茫。作为承包三个乡镇快递业务的经理,虽每月都能有稳定收入,但长期与家人分离、在外地奔波的生活,让这个年轻人萌生了返乡的念头。“在顺丰干了五年,从基层干到管理,却发现自己始终像个‘城市过客’。”他坦言,“父母在老家没人照顾,孩子在桂阳读书,一家人全年聚少离多,想回家啊。”

说干就干,两年后,郭兴明带着积蓄回到桂阳,试种起了西瓜和玉米。刚投入创业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在种植的第一年就瞄准错峰上市,计划在10月1日上市自家种的西瓜,未曾想遭遇了连续12天降雨的极端天气,9月27日更是气温骤降12度,即将丰收的西瓜转眼就成了烂在地里的垃圾。

“光人工和肥料就亏了7万多,全年负收入。”再回忆起初次创业的失败,郭兴明脸上依然带着笑容,“西瓜玉米没人告诉我怎么种,就像是在盲人摸象,但这次失败也让我明白,农产品的种植和选择是有讲究的。”

2024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郭兴明接触到了烤烟种植,他发现,烟叶种植每年都有定向收购,价格稳定不说,乡里乡亲还全是种烟高手,再加上桂阳种烟历史悠久、气候适宜,政府和烟草公司也提供了政策和技术层面的支持,郭兴明一下就被这个“新手稳定器”吸引住了,首期他就试种37亩烤烟,自费65万元修建10栋烤房。“我这一百亩地流转了20年,本来都是草和树,我花钱把它全部改造了,这机耕道也是我自己修的,就打算长期干下去。”他指着门外的大片烟田,回过头说道,“别人觉得我疯了,第一年种烟就投这么多,什么时候才能回本?但我算过账,烤房是固定资产,烟草是可持续产业,只要技术跟上,风险可控。”

这份破釜沉舟的决心,让仁义烟草站站长邓利平都感叹:“全国烟农里,敢第一年就自投百万来种烟的,他是独一份。”

废寝忘食,“农业小白”成“技术达人”

image.png

(郭兴明从抖音视频学习研究种烟技术)

种烟初期,郭兴明时刻牢记自己“技术学徒”的身份。不论晴天雨天,他一有空就到烟田里转,观察叶片颜色、记录施肥打药效果;中午则对照烟草公司发放的技术手册,跟着抖音学、跟着视频学,遇到难题,他就一个电话把烟站技术员从镇上“喊”到田头,钻技术、研配比,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兴明的种烟技术飞速成长。

“我在顺丰这么多年,做得最多的就是沟通,我觉得回家种田也一样,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多和技术员沟通、多和乡亲们交流,当然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和烟沟通,它也有生命。”说起自己的成长经验,郭兴明眼里泛着光。

虽然种烟时间不长,但郭兴明也并不盲从经验。在尿素使用上,他坚持“少吃多餐”:根据沙质土、黏土不同特性,每亩只施1斤尿素,搭配提苗肥分次浇灌,去年不仅节省肥料成本,烟株还因“精准喂养”长得格外粗壮。除此之外,物流专业出身的他还将企业管理思维融入日常种植:建立田间档案,记录每块地的施肥时间、用药种类;购置轻卡、三轮车提升运输效率;购置新型水肥一体机、培土机提高作业效率,甚至给工人制定“错峰作业”制度——早上5点开工,10点收工,下午4点再干,避开烈日对烟株和人的双重“烤验”。

“做快递时讲究‘客户第一’,现在种烟,‘烟叶第一’就是我的核心理念。”谈起烟叶种植,郭兴明总是笑着说。

厚积薄发,“满身质疑”到“走出新路”

image.png

(郭兴明研究烤房设备)

返乡初期,关于郭兴明“大学生返乡”的闲言碎语从未间断。而面对村民的质疑,郭兴明用行动作出了回应:2024年,他的37亩烟叶亩产300斤,比周边烟农高20斤/亩,收入22.1万元。

他的“逆袭”秘诀,就在于把“劣势”变成“优势”。作为年轻人,他擅长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在他的关注列表里,有着10多个农业博主,从“君耕”的抖音视频里,他学会了“安透助剂”的使用,让药液吸收效率提升 30%;从湖南水稻种植视频中借鉴“叶面肥喷施时机”,应用到烟叶追肥中,提高种植效率。

“老烟农靠经验,我靠‘经验 + 科技’。” 郭兴明翻开手机里的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技术参数,“比如烤房温度,手册说 38℃变黄期,但实际要看烟叶成熟度,去年最后两房烟,我靠微调温度,烤出了全村少有的C1F。”

除了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添加数字化技巧外,郭兴明还给农村老龄化难题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优先雇佣 40 岁左右的青壮年,要求会操作三轮车、施肥机。“年轻人学得快,机械操作也熟练,虽然成本高一点,但效率翻倍。” 他说,“未来的种烟肯定要走向机械化的道路,现在培养‘技术型工人’,就是为明天铺路。”

驰而不息,个人致富到乡村振兴

image.png

郭兴明在自家烤房前分级

站在机耕道上,郭兴明望着远处正在整修的山塘:“这里修好后,30 亩旱地能改水田,实现烟稻轮作。”

对郭兴明来说,他的未来规划并不止于种烟。沙质土壤适合种西瓜,黏土适合种玉米,他计划在未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烟叶 + 多元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而烤房群旁的空地,郭兴明则计划建设分拣仓库,带动周边烟农集中烘烤、统一分级,他甚至想把自己的抖音账号做成“种烟课堂”,分享技术经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

“郭兴明的意义,在于证明年轻人返乡创业能成大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冲组的吴建国,看到他的种烟经历,今年也决定不在外打工,返乡种烟了。郭兴明懂技术、会管理、敢投入,去年被评为三星级烟农,今年有望冲击五星——这给全镇烟农,尤其是年轻烟农,树起了一面旗帜。”聊到郭兴明,仁义站站长邓利平说道。

“你看,培土早一点,新根就长得旺。种地和创业一样,要提前谋划,更要耐得住性子。”经过烟叶时,郭兴明蹲下身,轻轻抚摸烟株底部新长出的根系说道。

如今,郭兴明的经历在山河村烟农中口口相传:那个曾经的走出乡村的大学生,用两年时间,在田间地头书写了属于新时代烟农的故事。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全村人诉说着,只要有魄力、肯学习、敢创新,返乡创业不是退路,而是充满希望的新征途。正如他常说的:“农村缺的不是土地,是愿意扎根的人。我相信,只要用心耕耘,桂阳这片土地一定会回馈最甜美的收获。”(王康)


责任编辑:韩利

三农兴明种植业90后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