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制造业深陷资源短缺与碳排放困局时,一吨吨曾被丢弃的易拉罐、汽车零部件正通过技术工艺重获新生——再生铝产业以相对于原铝能耗降低95%、碳排放减少92%的颠覆性优势,悄然改写铝工业的规则。
2024年,我国铝产量达到4400.5万吨,再生铝产量1050万吨,再生铝产量约占原铝产量的1/4。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铝工业作为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典型行业,正面临能源结构转型与降本增效的双重压力。电解铝与再生铝是铝生产的两种主要方式,电解铝由于高碳排放,行业产能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再生铝则是降本降碳的关键选择,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再生铝在铝总产量的占比正在不断提升。
从废料转变为城市“宝藏”,再生铝由于其具备轻量化、低碳化、经济性、稳定性特性,为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绿色引擎。
第16期“发声·民营经济三人谈”将围绕再生铝新材料对城市、生活的作用展开探讨。这场关于再生铝的跨界对话,不仅关乎产业转型,更将重新定义我们手中手机的边框、脚下地铁的轨道、新能源汽车的轮毂和底盘,以及未来城市的绿色基因。
企业:
信航(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绍伟
专家:
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服装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 龚䶮(yǎn)
主持人:
资深经济学专家、民革十四届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报城市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董志龙
再生铝应用广泛
全面融入城市、生活场景
董志龙: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2027年再生铝产量目标1500万吨,较2024年1050万吨增长43%。再生铝前景广阔,在城市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龚䶮:铝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包装、电子等多个领域。
再生铝被誉为城市中的“隐形矿山”,是通过回收废旧铝制品,包括废旧铝罐、建筑用铝材、电子废料、报废汽车等,经再加工后重新投放市场的铝产品。它的出现为铝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减少了对原生铝矿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彰显出再生铝在循环经济中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要强调再生铝的环保和经济优势?这背后涉及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以及产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数据显示,生产一吨原生铝大约需要15兆焦耳的能源,而回收一吨再生铝只需大约5兆焦耳。从能源使用角度看,节省近70%的能源。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碳排放。铝在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回收利用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企业方面,通过回收再生铝,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满足市场对于环保绿色产品的需求。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再生铝的采购与应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朱绍伟:再生铝的应用早已渗透到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其中包括交通运输、交通、电子行业、食品包装等。我公司也是看到了这一广阔前景选择投身其中。
交通领域,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采用再生铝,铝的轻质特性可以降低交通工具的整体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建筑领域,尤其是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下,再生铝不易生锈、轻便、美观,在门窗、幕墙、屋顶等部分广泛应用;电子行业,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等制造中,再生铝的轻量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成为理想材料选择;食品包装领域,铝罐、铝箔的回收率高,每年有数以亿计的铝罐被回收再利用,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回收链条,不仅节约了资源,也是绿色环保包装的实践。
新材料、新工艺的引入,使得再生铝的性能更接近原生铝。同时,回收体系的完善和标准化,将促使再生铝的产业链更加高效、环保。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逐步完善,再生铝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价值,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的重要力量。
产学研协同发展
共铸核心竞争力
董志龙:再生铝产业升级过程中,产学研如何发挥各自用途推动产业发展?如何驱动创造艺术、技能和商业的更好结合?
龚䶮:材料不只是工业基础,更是创意驱动的文化媒介。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开设工业设计方向的专业之一,始终坚持“科学+艺术+工程”的跨学科培养理念,我学院虽不直接处于再生铝的生产冶炼环节,但在绿色设计、材料应用、产品系统开发与产业协同创新方面,已深度嵌入再生铝产业链的下游价值拓展与场景落地层面。
过去分文科、理科,现在我们学校正在探讨艺术和科技融合培养,让理科生懂设计,让设计的人懂材料。我们发现,很多设计的原创本身不是设计师的思维,而是设计师发现新材料的特性顺势而为出现一系列的设计。以尼龙袜为例,尼龙这种材料又薄又有高弹力,当时改变了人们对服装材料的理解。所以,一定先有材料的创新才能够推动新材料的设计创新。未来如果成立中国新材料大学的话,也是基于艺术和科学的跨学科,如果设计师只停留在设计本身而不懂材料,这个维度是不够的。
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最核心的概念是可动可变。需要强调的是,城市建造像艺术创作一样需要“留白”。未来城市空间可能更需要的是“空”而不是“实”,“空”才有展示,才能变成可能性,过去追求“实”,充盈感,反而从美学上破坏了内心的一种梦想。
朱绍伟:再生铝产业的发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缺一不可。产学研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再生铝价值链跃升的关键突破口。
我公司正在探讨与艺术院校合作开发铝文创产品,如雕塑、家居饰品等,赋予废料美学价值,另外,将传统金属加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拓展高端定制市场,此外,还可联合电商平台孵化新消费品牌。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产业动能澎湃
董志龙:再生铝产业发展的背后,既有政策的强力助推,也有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政策如何与产业链协同?如何看待“以旧换新”政策对废铝回收的推动作用?
龚䶮:政策东风激活产业潜能。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强化回收循环利用,明确将通过淘汰老旧设备、提升标准体系等措施,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链畅通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我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将从2023年的756万辆增至1500万辆,废家电回收量也将提升至585万吨,为再生铝产业带来超千万吨的原料增量,再生铝在铝总产量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铝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内铝资源供给不足、节能降碳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全产业链统筹谋划,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
朱绍伟:再生铝是信航控股专营主要方向之一。我认为,技术必须紧盯市场痛点,我们的研发投入始终与客户降本增效、ESG(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达标等需求同步迭代,推动再生铝在消费电子、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再生铝的技术创新正在打破传统瓶颈。信航控股在再生铝技术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用更节能的炉子和清洁能源,把生产耗能和碳排放都降下来;二是给工厂装上AI“眼睛”,机器可自动分拣废铝,又快又准;三是改进熔炼工艺,把废铝里的杂质去掉,做出的铝材强度能造飞机零件,还比用新铝便宜两成多。简单说就是“更环保、更智能、更好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再生铝的需求激增。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助力行业绿色转型,更推动再生铝向高附加值、高质量发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