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水文苑丨阎新红:照金那棵狼牙刺

2025年07月25日 22:02:18

乙巳蛇年,夏日熔金。我们驱车前往照金镇高尔塬村,只为寻访那棵被时光镌刻了二百七十载的狼牙刺——那种曾被清代学者吴其濬郑重载入《植物名实图考》的“白刺花”。

驻足村委会前,一位红衣乡党欣然相迎,自愿为我们引路。车子折返南行千余米,驶入子午岭茶厂东侧的一条生产路。道旁蒿草横斜,核桃树的枝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诉说着塬上的悠然岁月。

1嵌在石墙中的核桃树.jpg

嵌在石墙中的核桃树

“你们要找的树就在那片花椒林里。”乡党手指沟壑对面。

“这棵树可有什么传说?”我问道。近三个世纪的风霜,总该有些别样的回响。

“听老辈人说,挨近了这树,身上是要长疮哩!”这朴素得近乎原始的禁忌,蕴藏着先民对自然与生命庄严的敬畏。“还有,”她望向古树的方向,眼神里带着一丝玄妙,“听说在很多年以前,我们村就流传着一首寻宝的歌谣:‘上了老牛坡,银子十八锅,要知藏何处,去问狼牙哥。’老人都说这‘狼牙哥’就是这棵有灵性的狼牙刺!” 古老的民谣瞬间为古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jpg

古狼牙刺就在那片花椒林里

一盏茶功夫,车子停驻在那片花椒林前。

“看,就是那了。”顺着乡党的指引望去,心中蓦然一惊——这怎么会是狼牙刺?印象里的狼牙刺,不过是山野间匍匐的灌木,高不盈尺,枝杈散漫,而眼前这棵耸立于椒林的古树,足有三四米之巍然。桶粗的主干,下半段虬曲皴裂,宛如饱经风霜的老农深深躬下的脊背;上半段却似一柄淬炼过的青铜古剑,铮然挺立,直指苍穹;东西南北各有四条主枝,如嶙峋的手臂向青空抓握;无数辅枝密密匝匝,参差错落,斜刺间锋芒凛凛,恰似狼牙,或许正是狼牙刺得名的由来。

2.jpg

位于照金镇高尔塬村三组270余年的古狼牙刺

原以为远观已能窥其全貌,却不料近前才知,那每一寸皴裂的肌理都在颠覆我的认知:粗壮主干的西侧,竟傍生着另一支共生之躯,呈攀爬之姿与东侧主干并生并长,在一米高处猛然折颈,环缠于东干之上,继而裂生出两段殊途之枝——东枝焦枯如墨,仿佛凝固了时光的灰烬,西枝却青翠欲滴,垂挂着青碧如玉的嫩荚。此情此景,真可谓半树朽骨,半树繁荫;半边死寂,半边生机;于枯荣交织之间,以一半力气深扎大地,一半勇气向天结果。

3.jpg

古狼牙刺枝干近貌

肃立树下,遥想两个世纪前,那位宦迹半天下的封疆大吏,曾因无数草木停驻车马。当各色花穗泼金撒银之时,他翻开笔记,以严谨细腻的工笔勾勒出一株白刺花的形貌:“长条横刺,刺上生刺,就刺发茎,如初生槐叶。春开花似金雀而小,色白,袅袅下垂,瓣皆上翘,园田以为樊。”时值今日,当我们凭览《植物名实图考》查阅千数草木之时,不禁惜叹这部煌煌巨著尚未付梓,著者却墓木早拱。然而,这棵历经二百七十余载风雨的古树,正以其不朽的身姿,感念着吴氏“格物致知”的治学精魂,诉说着枯荣由天、进退在己的生命本真——那是一种在顺应中坚韧,在接纳中勃发的不竭力量。

4.jpg

《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

5.jpg

《植物名实图考》中对白刺花(狼牙刺)的记录

当暮色漫过山梁,古狼牙刺的剪影在余晖中愈发磅礴,回首凝望,但见它一半沐着夕照,一半沉入暗影。看似对立的两面,却在阴阳流转、取舍平衡之间,探寻生命的圆融与和谐。心中不禁泛起涟漪:人生在世,谁的心底不是一半明媚,一半幽微?谁的行旅不是一边执守,一边和解?常说人生百年,能穿越时光长河抵达彼岸的,又有几何?尘世间的爱恨嗔痴,功名利禄,不过是随风飘散的几许微尘罢了。唯有如这古树般,将根系深深扎入脚下的土地,方能涵养出一份定力,耐得旱涝,经得风霜,于无常中守得生命的沉静与从容。

6.jpg

余晖中的古狼牙刺

握别向导,驱车离去,山风裹挟着花椒的辛香穿窗而入,那“银子十八锅”的歌谣早已飘远,而眼前这棵扎根厚土、半枯半荣的“狼牙哥”,连同这片浸染着先辈热血与理想的山梁,以其无言的坚韧,诠释着比金银更珍贵的宝藏——那是大地孕育的智慧,是时间淬炼的生命力,更是照金这方红色热土永不磨灭的精神根脉。(来源:“沮水微澜”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祥宇

植物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