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变革正在广袤的田间生动上演。这里,每一株烟苗的生长都凝聚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每一寸土地的蜕变都见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沃土重生:科技赋能让“贫瘠地”焕发新生机
“三年前这地硬得跟铁板似的,一锄头下去震得手发麻,现在松软得像发好的面团!”在德安乡文化村的烟田里,职业烟农周华蹲下身,捧起散发着清香的沃土,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的指尖,几条肥硕的蚯蚓正欢快地扭动着身躯,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
客土保健栽培培训 孙康摄
这场土壤革命始于三年前。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酸化、板结问题,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联合上级生产部门创新推出“五位一体”土壤修复方案:轮作休耕帮助“休养生息”,客土保健栽培为烟田“强筋健骨”,有机肥施用让土地“补气养血”,生物菌剂促进“新陈代谢”,水肥一体化实现“精准滴灌”。如今,全县改良土壤3万余亩,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富于民”。
“过去种烟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勐先镇和平村村民李学翔一边施用特制营养土一边介绍,“测土配方、客土改良这些新技术,就像给土地做‘体检’开‘药方’,不仅烟叶长得好,土地也越来越肥沃。”
生态防线:绿色防控织就立体防护网
清晨的薄雾中,随着德化烟站技术员赵华一声清脆的“放蜂啦”,数百万只蚜茧蜂从特制的蜂盒中振翅而出,陆续飞向广袤的烟田。这些身长不足3毫米的“生态卫士”将与夜蛾黑卵蜂、叉角厉蝽组成“治虫铁三角”,在未来几个月里昼夜不息地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叉角厉蝽释放培训 张英摄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还将“以虫治虫”技术从烟叶推广至茶叶、蔬菜、果树等大农业领域,2025年累计释放天敌昆虫(蚜茧蜂、夜蛾黑卵蜂和叉角厉蝽)超亿头,绿色防控覆盖3.78万亩大农业。叶背上“治虫铁三角”与害虫的“微观战争”,田间哨兵般的诱捕器垂悬的信息素罗网,田垄间黄板反射的金属光泽,无不见证着“化学农药减量,生态效益增量”的绿色奇迹。
绿色防控辐射大农业。王保良摄
绿色转型:STP管理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同心镇石膏井村,一个个醒目的农药包装回收桶成为田间地头的新景观。“现在大伙儿都养成习惯了,谁要是乱扔,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村民谢俊杰边说边将农药袋投入回收桶。据统计,全县已建立9个回收点,农药包装物和废旧残膜回收率达98%以上,曾经的“白色污染”变成了“绿色财富”。
村民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张英摄
磨黑镇团结村的改变同样令人欣喜。走进村口,一排排现代化的生物质烤房取代了传统的燃煤设备。“以前烤烟季节,村里到处是煤灰,现在空气清新多了。”村民李文忠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说,“那些树以前被煤烟熏得半死不活,现在你看,长得多精神!”据悉,全县已改造生物质烤房422座,每年减少燃煤使用2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5000余吨。
村民使用生物质燃料颗粒烘烤。张英摄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深入实施烟草可持续发展计划(简称STP),重点围绕“作物、土壤健康、生计、气候变化、自然栖息地、水、人和雇工权益”七大领域系统推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宁洱烟区的绿色发展实践与我们高端卷烟原料需求高度契合。”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供应部负责人表示,“这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品质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原料供给,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宁洱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绿色的翅膀:土壤改良让贫地重生,生物防治守护生态平衡,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串起绿色产业链。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生动铺展:沃野流金,青山含笑。这里的实践深刻印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道,定能蹚出生态与经济比翼齐飞的新路,让大地馈赠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源泉。(作者:张英 马志远 张金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