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5所全国重点大学的112名在校生齐聚泉城,他们奔赴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班实习实训,其中韩雪婷等4人来到了济南市城管局。
近1个月的时间里,韩雪婷、刘伟在生活废弃物管理处,徐雯琦、邢若飞在社会动员处跟班实习,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动员以及材料撰写等工作,对构建“温暖城管”品牌以及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济南城市品质提升有更切实的体会,对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痛点、堵点有了更详实的了解,一起来倾听他们的体验与感想……
我眼中的“济南城管”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邢若飞
在济南市城管局一个月的见习时光,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对“城管”二字的理解从模糊的刻板印象,逐渐变得清晰而温暖。这方天地里,没有冰冷的执法标签,只有一群用脚步丈量城市温度、用实干诠释为民初心的践行者。
初识城管,始于那张“有温度的地图”。见习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西瓜地图和便民摊点的现场采访,让我第一次颠覆认知:炎炎烈日下,执法队员不是驱赶瓜农的“管理者”,而是帮他们规划摊位、协调供需的“服务员”。那张标注着合规售卖点的地图,不是简单的行政文件,而是给城市烟火气预留的温柔空间。《温暖城管》宣讲会上,帮乡村烧鸡注册品牌的奔波、为占道摊贩寻找合规摊位的巧思,更让我看见执法记录仪背后,是城管人对民生需求的细腻回应。原来,城管的“管”,从来不是单向约束,而是双向奔赴的守护。
深入实践,方知城管工作的“刚柔并济”。撰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反响文章时,我梳理着城管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其每一项工作都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而“纵深推进清廉机关建设”调研中,“八小时之外的‘三个五’”制度筑牢纪律防线,“阳光执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规范严谨的制度设计,让我读懂了城管工作的“刚性底色”。
最后一周的基层之行,让这幅“城管画卷”添上了最生动的乡土色彩。在商河县“晨曦摊区”的晨曦微露中,我触摸到了“管”字背后涌动的暖流,这里并非驱逐之地,而是城管部门精心设计的助农港湾:自产蔬菜瓜果在规范摊位上安稳落脚,农民脸上舒展的笑颜,是“管”字转化为“服务”二字最生动的注脚。在杨八士村,第一书记讲述杨八士村的故事,更让我明白城管人的足迹早已踏入了振兴的田野——他们为乡村奔走出力,在无形中为乡村经济织就了新的纽带。这哪里是刻板印象中的“驱离”?分明是在城市与乡野、秩序与生计之间,以绣花功夫穿针引线,编织着和谐共生的锦绣画卷。周三参观了省科技馆,我触摸到了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温度,走进巨幕影院,《蓝鲸》的光影在眼前铺展,深海的静谧与科技探索的壮阔交织,让我直观感受到科技对未知世界的解码之力;展厅里,讲解员娓娓道来文圣常院士深耕海洋科学的执着、刘徽在古代数学领域的智慧闪光,那些跨越时空的科研坚守与探索精神,让我对“科技”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它不止是冰冷的系统与数据,更是一代代人用热爱与严谨垒起的文明阶梯。
实习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却在我认知的土壤中播下了深刻的种子。济南城管人,早已不是街头巷尾被简单定义的“管理者”,他们是城市温度的守护者,是民生诉求的应答者,是科技赋能的前行者。当“管”的威严悄然融于“服务”的暖流,“城管”二字在我心中获得了全新的重量与温度。此番见习,不仅赋予我以实践为师的珍贵一课,更让我窥见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灵魂:那灵魂深处,是对人间烟火的深情眷顾,是对治理创新的不懈求索。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体悟,我愿在未来路上继续追寻这份“绣花”精神——于细微处见功夫,在服务中显担当,为城市这幅永不完稿的锦绣,也贡献自己一针一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