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踏歌行:艺术唤醒长征路上的她力量

2025年08月18日 22:14:20 中国城市网

八月的珠源曲靖,古筝弦音与合唱和声交织,穿透了盛夏的热浪。8月6日至13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近30名退休女性,在云南现代筝派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成人古筝线下研修班上,在曲靖市沾益区政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曲靖师范学院用一场原创音画诗舞剧《巾帼》音乐会,让长征路上的女性身影在舞台上重新绽放。这群平均年龄62岁、最长者77岁的学员,以古筝为笔、以歌舞为墨,将八十年前那些以柔弱之躯扛起革命重担的巾帼英雄故事,谱写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精神礼赞。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田向弘副教授致辞开幕。

image.png

研修班的排练厅,77岁的赵云芳同学正专注地调整古筝琴弦,指尖划过丝弦时的细微颤抖,分不清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内心澎湃的共鸣。这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研修班,学员们大多是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工程师,她们戴着老花镜记乐谱,踩着防滑鞋练舞步,用6天的时间完成了从古筝爱好者到舞台演绎者的蜕变。

image.png

学员说:“第一次排练《青山不语忆峥嵘》时,我总唱不出女儿离别母亲的不舍。”直到导演郑博淇让她们闭上眼想象:“如果明天就要踏上未知的征途,你会对母亲说什么?”那一刻,她忽然理解了剧本里那句“只待蜡梅香远去,春来把家还”的重量。这些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女性,在一遍遍研读史料、揣摩角色中,让自己的生命与历史长河中的巾帼英雄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image.png

博乐艺术团创始人郑博淇看着学员们的排练视频,常常热泪盈眶。这位青年古筝艺术家当初创立成人艺术团体时,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群退休女性,带着老花镜记台词、贴着止痛膏练舞蹈,“她们的手指或许不如年轻人灵活,但指尖流淌的情感,却有着穿透岁月的力量。”在曲靖试排演的日子里,学员们每天排练超过8小时,膝盖积水仍坚持跳完《东方红》,合唱《我的祖国》时,不少学员因过度投入而几度哽咽。

image.png

音乐会大幕拉开时,舞台中央的强光中,身着红军军装的演员缓缓走来,63岁的罗雁君同学用低沉有力的旁白开启了这段时空对话:“在这段征程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她们以柔弱之躯,扛起了革命的重担。”话音未落,原创独唱《青山不语忆峥嵘》的旋律便如流水般淌出,赵云芳同学饰演的红军母亲,递过亲手绣的破旧手帕,那句“娘盼着你回来!”的台词,让台下不少观众湿了眼眶。最动人的莫过于第三幕《曙光初照绽芳华》,当朝阳从舞台山巅升起,演员们展开用红绸制成的红旗,齐声高呼“让红旗插遍全中国”时,台下自发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场由退休女性演绎的革命史诗,没有炫目的舞台特效,却用最朴素的情感,让观众看到了历史深处那些鲜活的女性面孔——她们是母亲,是爱人,更是为理想冲锋的战士。

image.png

音乐会尾声,全体演员合唱《歌唱祖国》时,舞台背景上投影出一张张老照片:长征路上背着伤员的女红军、抗日战场上救治伤员的女战士、建设时期坚守岗位的女职工。这些黑白影像与台上银发演员的身影重叠,形成了一幅跨越百年的女性力量图谱。

“我们虽未亲历战争,却想用艺术告诉世界,那些女性英雄从未走远。”郑博淇说,我们要不断打磨,努力提高,争取让《巾帼》2.0版本将在2025年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群退休女性也将继续用古筝弦音,向更多人讲述长征路上的她故事。研修班结束时,学员们约定明年剧组再聚,她们说,这段艺术之旅不仅让她们重拾了年轻时的梦想,更让她们懂得: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

当最后一缕琴音消散在曲靖的夜空,这群银发女性相互搀扶着走下舞台,她们的身影被舞台灯光拉得很长,像极了八十年前那些行走在长征路上的女红军。或许岁月会带走青春的容颜,但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些故事,只要还有人用艺术传递那些精神,历史长河中的她力量,便会永远闪耀如初。正如剧中那句台词:“风里雨里,寒意全无,前路漫漫亦葱葱。”

image.png


责任编辑:韩利

艺术古筝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