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知识青年下乡的老照片,都是我刻在骨子里的青春记忆!”盛夏的阳光里,72岁的张建国驻足在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公园的展板前,指尖抚过玻璃展柜里泛黄的相片。这场别开生面的“邓州记忆”主题展览,正在邓州市档案局与邓州市委第二巡察组的联合推动下,实现着从库房到街巷的蝶变。
图为“邓州记忆”主题档案宣传活动现场
今年年初,邓州市委第二巡察组进驻市档案馆开展常规巡察时,意外发现这座坐拥38万件馆藏的“城市记忆库”陷入服务困境:年均档案调阅量不足万次,老照片修复工程积压五年未启动,微信公众号月均阅读量不过百。巡察组以“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通过137人次的基层走访、48小时的监控录像抽检,揭开了问题的根源——服务意识与新时代群众需求存在代际鸿沟。
图为市民张先生在讲述自己当年知识青年下乡的场景
“要让档案工作走出庭院深深,就必须创新服务场景。”巡察组组长王海平在整改推进会上点出症结。工作组创新建立“巡察问题台账—群众需求清单—惠民服务菜单”的三单转化机制,推动档案馆打破62年的传统服务模式。短短两个月时间,档案数字化系统完成更新迭代,沉睡的影像资料被分类标注为“工业记忆”“乡愁图鉴”“家庭往事”三大主题模块。
8月14日的展览现场,26块智能化展板构成时光长廊。AI修复技术让老城门的雕梁画栋重焕光彩,智慧屏上的“城乡变迁热力地图”吸引青年驻足扫码。更令人惊喜的是服务台前的人潮涌动——“原来档案不仅能查工龄证明,还能为家庭编修族谱提供专业指导。”市民李女士刚完成家庭档案数字化建档,将三代人的奖状证书装订成册。
巡察整改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持续发酵。如今档案馆官微每周发布的“老城解密”专栏阅读量稳定破万,预约参观团队已排至国庆节后。更可贵的是,巡察组推动建立的“民生档案联席会议”制度,让民政、人社等6部门数据实现互通,群众办理退休证明、婚姻登记等事项实现“一键调档”。
高中教师戴先生询问工作人员如何捐献珍贵档案
“档案不应是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应成为流淌着城市温度的血脉。”王海平站在人群熙攘的展览现场,看着孩子们在“时光邮局”体验给未来写信的场景感慨道。巡察监督激发的服务动能,正让邓州档案工作从冷门专业走向大众生活,用历史记忆的钥匙打开民心相通的大门。随着第二批“社区记忆馆”建设项目的启动,巡察整改的深层效应正在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动能。(王晓丹、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