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安庆地区部分村落面临土地闲置、人才流失、产业薄弱的困境。太湖县沙坝村的农田零散种植效益低,岳西县江河村的小黄姜“养在深闺人未识”,桐城市柏年村的党组织一度软弱涣散……
如今,随着安徽安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下简称“安庆烟草”)积极履行国企担当,切实响应行业上级的嘱托,以务实行动呼应地方政府的号召,随着“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经纬的帮扶实践逐步落地,这片乡村大地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坝村的稻虾田里鱼虾满舱,吴岭村的茶园飘散出有机茶香,江河村的美食街游客络绎不绝,柏年村更是从“后进村”华丽蜕变为“示范村”。安庆烟草凭借国企的担当精神和务实举措,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人才汇聚、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组织坚强的全景画卷。
闭环模式激活乡土资源,让产业振兴更有力度
“这里总的面积有350亩,稳岗人数60-80个人,一天的工资有100块钱,现在大家的工资涨了,日子越来越好了,提高了大家的幸福感了!”太湖县沙坝村苗木基地工作人员甘徐民的话,道出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实惠。
这背后,正是安庆烟草“三效闭环兴产模式”的生动实践。在沙坝村的稻田里,“稻+虾”混养的生态图景别有洞天。龙虾在水稻根系间穿梭觅食,既清除了杂草虫害,排泄物又成了天然肥料,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这模式好啊,水稻亩产提高10%,小龙虾存活率提升30%,亩均增收大幅提升!”村支书算起收益账喜上眉梢。
图为驻村工作队书记和村民一起进行稻虾混养
不仅如此,村里80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正改造成太湖农产品展示中心,未来这里将成为集电商直播、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销枢纽。
资源整合是产业振兴的第一步。安庆烟草驻村工作队对帮扶村的“显性+隐性”资源进行系统盘点。沙坝村的土地气候、江河村的小黄姜传统、吴岭村的茶叶根基、迎宾村的金丝黄菊优势…… 这些本土禀赋被一一激活,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江河村的生姜加工厂、吴岭村的茶叶加工厂、玉泉村的菜籽油加工厂,让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跃升。
技术创新为产业插上翅膀。沙坝村引入扦插育苗新技术,使苗木幼苗采购成本降低30%,全年苗木销售额突破60万元;吴岭村推行茶叶“双有机”标准,通过国标认证打开高端市场;江河村的小黄姜深加工出腌制姜、姜粉等产品,附加值翻了几番。“以前卖原料,现在卖产品。以前靠力气,现在靠技术。”技术员的话道出了产业升级的密钥。
市场与品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吴岭村注册“朴茶”“吴岭红”商标并通过国标认证,大幅提升茶叶售价。江河村通过电商平台,助力小黄姜进驻岳西县乡村振兴馆进行网络销售。安庆烟草主要负责人以政协委员身份提交小黄姜品牌建设建议,为乡村产品“镀金”。从资源到产品,从技术到品牌,闭环模式让乡土资源变成了“金疙瘩”。
内外联动夯实发展根基,让人才振兴更有温度
“过去,我们村种植茶叶总是需要邀请外部专家指导。如今,我们已不再依赖外援,全靠自身力量。这全靠村里专门派我参加的茶叶种植加工培训。”吴岭村茶叶种植加工能手张文学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他带领 8户村民发展有机茶园,年产值超190万。这是安庆烟草“三链四维”人才模式结出的硕果。
培育本土人才是关键。吴岭村建立人才档案库,详细记录在外能人和高校毕业生信息,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护林员学会了森林防火新技术,合作社成员掌握了农产品保鲜技巧,村“两委”干部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了治理能力。
乡贤回归为吴岭村注入新动能。通过举办乡贤座谈会,吴岭村成功邀请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该村与吴岭乡贤、蔚来公司董事长李斌保持密切联系,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深化合作奠定基础。此外,吴岭村还邀请浙江乡立方集团业务负责人前来考察,洽谈入园合作,以壮大村级产业。此外,驻村工作队为回归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确保他们安心创业。
专业培育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持续动力。吴岭村积极探索产业创新路径,成功注册“太湖县云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拓展培训业务,开辟增收新渠道。沙坝村积极推行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家政、烹饪、电焊等技能人才培训,助推脱贫人口就业促增收。
“学到真本事,心里踏实多了。以前只能在家围着锅台转,如今每月收入稳定,还能贴补家用,这一切都要感谢培训中心为我们‘镀金’。”参加培训的育婴班学员李大姐笑容满面地说道。
图为太湖县沙坝村正在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文明新风浸润美丽乡村,让文化振兴更有深度
傍晚时分,江河村村民活动中心灯火通明。这是该村举办的第23场夜校活动,移风易俗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
文明乡风的塑造从“心”开始。吴岭村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带动全村风气向好。“以前谁家办丧事都要大摆宴席,如今简化操办,大家反而感到轻松。”村妇联主任表示,评选活动使崇德向善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
文化平台为村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光彩。在吴岭村的法治文化长廊内,村民们正围着普法触控屏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在江河村的“徽映”普法工作室里,志愿者们正耐心地为老人们讲解防诈骗技巧。而在沙坝村,安庆烟草书法协会的爱好者们正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这些由安庆烟草支持建设的文化阵地,已成为村民们心中的“精神乐园”。
“以前农闲时只能打牌,现在来这里看看书、练练字,日子过得充实多了。”村民王大爷感慨地说。
文化IP赋能产业升级。江河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农耕特色,积极发展文旅产业,于2024年荣获安徽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村”称号。村支书黄生嘉表示:“游客的到来不仅是为了品尝美食,更是为了体验我们的乡土文化。”文化已然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
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让生态振兴更有宽度
春日的玉泉村,花亭湖沿岸新栽的景观树抽出嫩芽,村民们在候船亭里悠闲地等候渡船。“以前这里光秃秃的,刮风下雨就泥泞,现在又漂亮又安全。”村民们说起环境变化赞不绝口。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颜值”飙升。玉泉村对沿湖驳岸进行治理,栽植绿化带,既解决了冲刷问题,又美化了环境。吴岭村推行“门前三包”考评机制,村民主动打扫房前屋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村里比城里还舒服,空气好、环境美,住着踏实。”搬迁户刘大哥说。
公共设施升级提升生活质感。玉泉村的候船亭铺上了防滑地砖,村民再也不用日晒雨淋;吴岭村完成饮水改造工程,村民喝上了“放心水”。这些民生工程虽小,却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传承六尺巷“和合谦让”智慧,让组织振兴更有高度
从软弱涣散的党组织成功蜕变并摘帽,桐城市新渡镇柏年村实现了华丽转型。这一变化不仅印证了六尺巷“和合谦让”的传统智慧,更深刻地镌刻着“三阶四维”党组织工作法的耕耘足迹。如今的柏年村,正以示范标杆之姿,奏响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
“以前党员开会总缺席,如今党课座无虚席。”村支书的感慨道出了显著变化。
安庆烟草与村“两委”携手共创“四说四提升”模式。党员说党,组织村“两委”班子进行常态化理论武装学习,提升党心与民心的凝聚力。村民说事,运用“六尺巷工作法”多元化解村民诉求,提升共建共治的能动力。好人说德,邀请“桐城好人”等道德模范进行宣讲,提升向上向善的引领力。乡友说根,增强乡愁乡情的感召力。通过思想赋能,使党组织成为发展的“主引擎”。
过程升阳,跑出振兴加速度。村“两委”深入田间地头,组织村包组干部开展走访交流,倾听群众心声。实施“摇钱树”工程,打造自主经营性收入增长点。在安庆烟草的支持下,通过“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打通当地资源禀赋“富锌米”的销路,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氛围温暖,绘就幸福图景。建立“救急难”互助社,筹措善款用于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推动环境整治,筹集资金开展污水塘修缮治理,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驻村第一书记获评防汛工作先进个人。为民办实事,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村级工作透明公开。
如今,安庆烟草的帮扶实践已结出丰硕成果。太湖烟草荣获“安庆市第八批选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其派驻寺前镇玉泉村的第一书记聂华东被评为“全省第八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桐城烟草驻村第一书记管范文推行的“3+4”党组织治理模式,成功助力柏年村党总支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
沃野起欢歌,奋进正当时。五大振兴工作模式的生动实践,持续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彰显了安庆烟草的担当与责任,让每寸土地都跳动着收获的希望。
(通讯员:安庆市烟草专卖局 胡苑铭 叶品)